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越热闹 越要清醒——我看2015年中国诗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梁平 参加讨论

    中国诗坛的回暖之势,比其他领域的暖来得更真实,更有质感。2015年仅从网上可以检索出来,有一定影响力的诗歌活动就数以千计,就是说每天平均都有3场以上的诗歌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厂矿、农村、校园、企事业单位、公共图书馆、剧场、广场、公园,以及小众的酒吧、水吧,无所不及。诗人采风、诗歌研讨与朗诵、诗集发布以及各种跨界的以诗歌命名的公益与商业活动,低调的高调的,叫好的不叫好的,铺天盖地。而且,诗歌活动的传播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为便捷、有效。方兴未艾的微信、微博,天天都在推送可供阅读与聆听的诗歌,林林总总,风格各异,早起读一首,睡前听一首,已经进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渐行渐近的文化形态,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值得点赞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越是热闹,越是需要去伪存真,越是需要对中国诗歌保持一种敬畏。
    诗歌不该成噱头
    2015年的诗歌,余秀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余秀华的诗歌,因为年初《诗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媒体各种扯眼球的标题推波助澜,一下子热得发烫,烫得让中国诗坛有点不知所措。因为烫的不是诗歌本身,而是一个关乎残疾与性别的“新闻事件”。余秀华也毫无悬念地成为年度明星,应邀在各种场合“走秀”,走着走着,就真的“摇摇晃晃”走出些杂音。我觉得诗歌很委屈,余秀华也很委屈。平心而论,余秀华的诗歌有她的与众不同,有她的偏执与率真,有写得比较好的诗歌。2014年,我主持的诗歌杂志也曾留了她一组诗歌待发,没料想翻年一过的余秀华,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媒体抬举成“中国版的迪金森夫人”,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冷静了。媒体的加温让更多人关注诗歌,这不是坏事,但是火候把握不住,甚至拼接出肌肉男哗众取宠,这是对余秀华的伤害,也是对诗歌的伤害。诗人雷平阳说过一句话,余秀华用真情赢得了虚情假意。我补充一句,媒体以高温烫伤了余秀华。《诗刊》推举余秀华的诗歌没有错,而遗憾的是,一些媒体用心良苦找“噱头”无节制加温,却并非出于对诗歌的热爱与尊重。
    再就是,一个省级卫视也拿诗歌做节目,取名为“诗歌王”。这个节目挑选诗人与音乐人联袂,配上曲子请歌手把诗歌唱出来,诗与歌,天生一对,这也算是一种跨界的合作,本无可厚非。其实,很多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很多好的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也是另一种飞翔。姑且先不说节目的优劣,单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大跌眼镜。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就偏偏要给诗歌做个“称王称霸”,我真不知道这是在做一个什么样的引导?等看了节目,才知道这档节目里的诗歌,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噱头”,难怪幼稚、肤浅和潦草,感觉他们在做的是诗歌之外的生意。如果做得专业一些,注重诗歌的格调、品质与档次,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
    之所以要在中国诗歌回暖与热闹的氛围里,说这些不合时宜的话,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和必须保持的警惕。近百年中国诗歌的发展来之不易,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14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历了历次运动,这些非正常时期自然不会给诗歌以良好的生态。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与成就有目共睹,五十年代出生的优秀诗人参与、见证了八十年代的诗歌辉煌,至今宝刀未老的大有人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诗人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中坚力量;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诗人在中国诗歌舞台上排列出强大的阵容,他们的诗歌,无论是语言的革命,还是对生命与社会的观察和解读,都有了与前辈诗人完全不同的异质,创新与继承呈现出勃勃生机。相对于整个中国文学,诗歌一直在前沿,值得骄傲。因此,面对诗歌的回暖与热闹,更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在热闹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少去凑一些热闹,多一些时间安安静静地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