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重建现代“解诗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孙玉石 参加讨论

    首先,对于新诗创造出的朦胧性与神秘美,要有一种积极的接受心态。
    新诗自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存在不同形态的艺术探求和美学差异。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在他看来,明白、清楚,加上有力,就是美。对于这种狭隘偏颇的美学观念,梁启超1922年在清华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里,表达了不同于胡适的意见。此后,这种意见越来越多了。1937年,胡适、梁实秋在《独立评论》上反对“看不懂的文艺”,周作人、沈从文立即站出来发表文章反对,认为这些作者的作品具有一种含蓄蕴藉的抒情特性,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表达自己, 而是拥有了艺术表达自己个性的能力。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 的争论,到80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我们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其次,如何进入和解读那些具有朦胧性和神秘美的新诗作品。
    一是注意诗的意象的象征性。意象复杂、蕴涵多元的作品,常常引起批评家与研究者之间因多义理解而发生分歧的现象。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批评家李健吾着重从“装饰”二字解释这首诗表现了人生的悲哀。作者回应说,自己的诗要表现的是人生哲学体悟中所感到的“相对”观念。李健吾又出来辩解,进一步阐述了对这类象征诗的接受与理解的多种可能性。他认为“诗人挡不住读者”,与其说他的理解与作者的解释相悖,不如说是相反相成的。
    二是注意这些诗的语言、意象的特殊内涵,以及它们各自之间存在的特殊联系。何其芳在20世纪30年代说过,这些诗的不好懂,是因为作者创作完作品之后,把语言与语言、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桥“拆掉了”,读者要追踪作者的想象,自己把桥搭起来。
    三是注意一些象征派和现代派诗,往往借助神话传说、荒诞情境、虚幻想象构成抒情主体,在这些意象组合的背后,曲折隐秘地传达自己的诗旨。
    四是注意诗人和诗作具有的特殊深玄的文化背景。T.S。艾略特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派诗崛起之后,非常强调诗的象征性对于法国17世纪玄学诗这一传统艺术的吸收。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训练培养自己的解诗能力,提升自己进入复杂文本的审美素养,减少隔膜和误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