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澄净与光风霁月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凡真正之词人及有词之修养者,其表现于为人及治学,均有特征。其为人也,必柔厚芳洁,清超旷逸,无机诈之心,鄙吝之念”。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中国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传统,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素月银河下的洞庭湖如万顷玉田一般清朗。光风霁月,光照肝胆,澄明清空的自然境界与玲珑剔透的人格境界交相辉映,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高洁傲岸、冰清玉洁。 与污浊的尘世相比,纯净、恬静的山光水色和乡村田园,既是游子迁客逃避现实、安抚心灵的精神乐土,也是隐逸之士远离尘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静水流深,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水的空明澄净,荡涤被尘俗所污、被世事所累的心灵;“上善若水”,水的至纯至善和他们共同守护着内心的那一份淡泊、高洁和宁静。水的清明灵动正代表了宋代士人光风霁月的胸怀。 综上,“水”意象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因为“水”的清明灵动和空明澄澈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其流动性与阻隔性的特征暗合了宋词抒情特点的需要。有宋一朝,士大夫在优待文士的国策以及繁荣的经济文化滋养下,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然而,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人生感慨、离愁别绪、家国恨和壮士悲,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带着清泠泠的水声,带着烟雨江南的氤氲水汽和才子佳人的涓涓清泪,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语言与文体的建构研究”(201564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