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批评的道德维度不可或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郭玉生 参加讨论

    从古至今,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文学向来被看作人类反省自我与提升灵魂的重要途径,这就使文学既把道德作为一种目标,也作为一种动力,甚至转化为一种标准。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曾经把古希腊人对美的认识概括为三大原则,即道德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原则和审美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在古希腊普遍盛行情况和美学价值大小,把道德主义原则排在首位。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在探讨文学问题时,总是持有一种十分明确的伦理立场和道德标准。受此影响,从古罗马的贺拉斯、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锡德尼到近现代的卢梭、康德、雪莱、列夫·托尔斯泰、劳伦斯等都从道德的角度衡量文学。这样就产生了不绝如缕的道德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价值生活和伦理处境的人文关怀
    道德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承载的伦理内容或表现的道德主题与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之间存在某种直接的因果关系。文学作品所提供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从善,具有陶冶性情、完美人格的功效,而文学作品对不道德内容的展示或不道德观念的呈现,极有可能冲击和破坏人类的道德生活秩序。例如,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描写英雄人物阿喀琉斯的贪婪、残暴、傲慢等会使青年人效仿而做坏事;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能够净化观众的情感;奥古斯丁谴责世俗文学艺术宣扬七情六欲,腐蚀人的灵魂;卢梭对那些“足以激发公民热爱德行的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充分肯定;雪莱呼吁诗人应该塑造富有时代精神的理想人物形象,充分揭示其道德品质的美,为世人提供可以仿效的道德楷模;列夫·托尔斯泰强调,艺术的好坏在于它传达的感情是有益还是无益,有益的感情是善良的,是为谋取人类幸福所必需的感情。
    显而易见,在道德主义批评看来,文学常常成为对受众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文学批评被简化为善与恶、好与坏、雅与俗等二元判断,以牺牲文学审美的多元性为代价来宣扬某种道德观,所以文学批评的发展逐渐产生出一种与道德主义批评相对立的唯美主义批评。
    唯美主义批评与道德主义批评共同构成两种极端的文学批评观念。唯美主义批评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以追求美的形式为目标。这种文学批评观念在20世纪的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普遍强调道德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决定性因素,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决定一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那些在文学作品中被识别为道德的人格形象或某种精神品格,并不是在道德层面产生效果,而是一种更为复杂丰富甚至矛盾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味,道德因素或力量并不具有最高和最终的决定作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区分文学与道德的领域,反对文学从属于道德,凸显了文学的独立自主性,纠正了道德主义批评过度关切文学的社会效果以至于忽视文学的审美性与超功利性的偏颇。但是,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同时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追求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纯形式愉悦,使文学与道德的分歧变得越来越明显尖锐。文学在从动物的感官愉悦和人类道德训诫中超离出来的同时,又陷入到形式游戏和赏玩的苍白审美快感,缺乏震撼灵魂的艺术感染力。
    忽略审美的维度,仅仅从道德的观点评判文学固然不足取,但文学缺乏对人的价值生活和伦理处境的深度关切也是应该予以质疑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福柯等反对现代主义文学观中仅仅关注形式因素而排除其他因素的一元论,倡导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不再使用善、恶、公正等传统伦理学词汇来分析文本,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权力、殖民化、边缘化等后现代术语对权力进行道德判断,追求感性化的和差异化的自由生活,开启了文学道德批评的新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