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华语语系文学”:必也正名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钱翰 参加讨论

    “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名不正则言不顺,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不正之名,是潜藏在这个概念背后的“去中国化”的意识形态的干扰。如何面对中国,如何面对中国与“世界中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包容不同的立场、认知和情感,但是不能让这种意识形态干扰了对事实的客观认识,也只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才能有真正的包容力。
    近些年,“华语语系文学”概念在国际中国学界兴起,最开始的提倡者史书美用这个词组来翻译sinophone literature,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她说自己“用‘sinophone’literature一词指称中国之外各个地区说汉语的作家用汉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以区别于‘中国文学’——出自中国的文学。”在她看来,sinophone literature类似所谓英语语系文学(anglophone literature)或者法语语系文学(littérature francophone),是一种与殖民历史相关的文学。然而这种论述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她把中国看成是类似英法西等现代世界性殖民国家,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她提出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要用一个概念把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创作集合起来,强调这种或者说这些文学与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之地的文学的差异,切割海外华人与中华传统之间的关系,建构起与中国中心的对立面。史女士名之曰华语,而实质是“去中国”,然而中国既去,何来中华?没有中华,何来华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史书美的偏激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使她遭到了比较多的批评,虽然她的观点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但是赞成者并不多。
    王德威接纳了史书美的“华语语系文学”概念,然而有相当大的改造,变得更加温和与包容,修正了她的“去中国化”,把中国大陆的文学也纳入华语语系文学之中。虽然同样是“华语语系文学”这个概念,但是内涵和外延已有不同。王德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史书美咄咄逼人的对抗性,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汉语写作纳入到同一个视野中,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发生关系,试图建立起巴赫金所谓众声喧哗的对话性场域。应当说,王德威所使用的“华语语系文学”比史书美在学理上更有效,更具有弹性,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这也是他在中国学界引发较大的反响和呼应的原因。
    然而,这个概念的先天不足还是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和思想观念,参与到“华语语系文学”的讨论中,混乱显得越来越严重。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因为这个概念的名不正,所以必然引发混乱,导致言不顺。
    首先,“语系”是什么意思?无论史书美还是王德威,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语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专业术语,是比较语言学建构起来的语言分类法。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华语语系,只有汉藏语系,也不存在所谓英语语系、法语语系,只有印欧语系。这是简单的常识,史书美和王德威都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如此,只能是出于某种“不得不然”的原因——也就是为了消解中国中心,他们都放弃了在学术上更明确的“汉语文学”概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