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要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白烨:《当代》拿出这么大的篇幅来给青年作家,前所未有,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这期作品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例如其中有些是表达日常化的生活矛盾,没有太大的波澜,是发生在亲人、友人、恋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我看完之后感觉很欣喜,因为其中表现出来的这一代作家的特点,看起来角度并不大,但对人性的审视和观察都比较深入。 还有一些作品大的路数是现实主义的,其中又可以看到一些先锋性或者后现代的元素。这些元素加得很自然,我觉得是这代作家的优势,非常可贵。 另外,我也同意刚才敬泽讲的,要有总体性表达,如果我们总是从很小的角度看问题,虽然从局部讲是真实的,但是整体上会有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是经过主观浸润之后的艺术真实。从这个意义来讲,如何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更丰富、更饱满,看待生活和现实的时候能站得更高一些,这也是一个问题。一部好的作品,要在精神层面上有穿透力和引导力,让读者看后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青年作家在技术层面讲没有问题,但是在思想和精神的内力上一定要有一个丰富和提高,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 郭艳:首先,在谈现实主义和现实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我感到在文本叙事当中的作家和文本里面的人物都是现实的囚徒。柏拉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洞穴理论,就是探讨人对于外部世界认知的一个推进。文学表达现实的局限性,类似于此。 作家首先要认识自己“现实囚徒”的身份设定,之后对现实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被有意识地唤醒。被解放的囚徒不断走出洞穴的过程,就如同青年作家成长的过程。对个体来说,对于整体性经验的把握是非常困难的,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 第二,从具体文本的角度来看,就像白烨老师提到的,这些青年作家的文本基本是对现实日常生活的反映,其中的情感非常个人化。比如说《直立行走》,主要是女主人公在一个城市如何安置的问题,《譬如朝露》讲一个青年生活被日常所耗损。这种碎片化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如何真正成为另外一代现实主义的深厚的描写,我觉得还有待于他们自身更多的修养。对于这些年轻的作家来说,文字里呈现的才华已经足够了,如何通过小人物达到大叙事,更多的还是对整体社会经验的一个把握。 第三,所有的批评都应指向一个建构性,写作也是。也就是说,作品中的批判性和建构性,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融合。 这个集子里面充分表达和呈现了一些伤痕,但是在这之后如何去反思,应该是一个理性的作家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比如《直立行走》这篇小说里,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善良无能者的伤口,其中反映出的人性,在幽暗处散发着像脓疮一样的恶臭,让人陷入茫然和黑暗当中。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当中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仅仅只有动物性的伤口呈现,还并不够。 杨庆祥:人们在某种意义上需要文学,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正视生活中的苦难,因为有时生活里最糟粕的部分,反而会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生长,恰恰成全了我们。 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赞同刚才白烨老师讲到的现实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当下的作家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重新建构现实。生活本身有它的神性和尊严,有它内在的逻辑和仪式感,而恰恰是小说发现了这点。所以小说是在重新创造一个新的现实,这个现实能够给我们以希望,让我们活得更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