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计白当黑的艺术高度和哲学修为,是让世界大师们都折服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应该能够传承和发扬,让孩子们在富有中国元素的艺术熏陶中成长。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圈内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出《绘本聊斋》?能卖好吗?”每次我都笑着告诉他:“是否卖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我不出版,现在的孩子就少了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记得小时候,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书就是小人书,那种画风扎实、民族风格十足的传统故事,在那个贫乏的年代滋养了无数城市的、农村的孩子和成人。不要小看那些小画书,里面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往大了说可以了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往小了说可以了解服饰、民俗、市井文化,还有每一本书的艺术风格和美育的熏陶,再往小了说,小人书的阅读至少丰富了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而《绘本聊斋》就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精品,画家队伍中有鼎鼎有名的施大畏、叶毓中、孙雨田、杜大恺、吴山明,运用的全部是水墨绘画,选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被誉为短篇之王的《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通过重新整合编辑,按照现在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编辑设计成书,这样优秀的作品完全有理由给现在的孩子阅读,也应该给他们读。自清代石涛之后,中国画的艺术就止步不前。文化的断代有很多原因,如果我们这个时代再不让孩子接触这种优秀的艺术,将会是一个多么大的缺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泼墨的大气,工笔的精细透着文人画的空灵。计白当黑的艺术高度和哲学修为,这些老祖宗创造的文化,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才会让我们在世界面前自豪。 汉语本身就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在《绘本聊斋》中就保留了很多汉语言之美。比如篇幅最短的《种梨》,开篇第一页就连说了吝啬、一毛不拔、铁公鸡这样三个同义词,一下子就把“小气”一词拓展开来。还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破烂不堪、和颜悦色、稽首、施主、莫名其妙、热气腾腾、里三层外三层、众目睽睽,这样的词语透着动感。还有句子表现出动态的语言美,“小树苗一出土就伸了个懒腰,然后伸胳膊蹬腿,出枝长叶了”。 另外在《聂小倩》中也有很多精彩词语,这些都是在普通的绘本中难得一见的。 在《绘本聊斋》中,有传统中的因果、孝道、礼仪、婚娶、报恩、道行、阴阳、息事宁人等文化基因,虽然不能一下子让孩子们理解吸收,最起码可以埋下小小的种子。 目前社会上国学正热,其实学习国学经典不必非从经典诵读开始,儿童之兴趣、好奇乃好学之本,从歌赋、诗词、元曲、小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中,《聊斋》这样的小说的一些篇章也非常适合给幼儿做文学启蒙。经典文学同样具有儿童品格教育功能,在《种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吝啬的不满,间杂着“分享”。再如《白秋练》中的乐于助人,《劳山道士》中的不浮夸,《促织》这样一个国产变虫记中的“承担”,等等。这适用于当下国人品行、修为的养成,而且是在故事的娓娓道来中滋养,丝毫不显生硬。 这样的原创表现的是恒久远的品格,是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读国外的绘本,虽然贴近生活,文化却是有隔阂的,而我们现在国内的许多作者文字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写的东西多数是符号式作品,又缺少童年观,说教味浓,趣味性差,画家又不热衷为孩子创作,加上绘画的思维很难转换到用画面讲故事的绘本语言,出版界又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原创的扶持力度太小,所以导致国内原创的作品和国外的差距并没有本质上的接近,这也算是中国特色,是原创发展的瓶颈所在。(敖德) (《绘本聊斋》,蒲松龄原著,马兰等改编,施大畏等绘画,连环画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