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与会学者就如何打磨好批评的“利器”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当今许多所谓的评论家是那种站在犀牛背上觅食的寄生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对当前文艺评论中的种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丁帆认为,一个没有多元批评的文坛是一个行将没落的文化界面,重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才是文化与文学批评的首要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认为,当前的文艺批评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他看来,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尖锐有锋芒的,但它必须对文学负责、对家国道义负责。 “文学批评的责任是对优秀作品说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说,如果文学批评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不能阐释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不能将优秀的作品经典化,文学批评就丧失了最重要的功能。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重审了审美对文学批评的意义。他认为,审美重视感性、形象、细节、日常生活、底层人物,拥有独特的视野和价值观念,在文学批评中应恢复文化研究出现以来消失的审美的作用。 在谈到加强批评中伦理要素的必要性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提出,伦理维度关注的是弱势群体的感情、利益如何得到照顾,最终关涉的是社会公正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以中国传统诗文评为切入口探讨了文学批评建设的路径。“如何在密切接触文学实践的基础上,不丢弃传统诗文评的当局者态度,又保持一定旁观者的距离,是值得思考的。” 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学界应立足当代中国国情,立足当代中国文学实践,积极打造彰显民族精神、散发民族气息的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体系。惟其如此,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才能更好指导中国文学的发展。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主办,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承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