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二学之“化合” 就当时而言,国人对于西学已形成“西学中源”、“中体西用”和“中西会通”三种观念。王国维承续了徐光启、王韬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走的是中西“会通”和“化合”之路。他认为中西二学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中西二学“盛则倶盛,衰则倶衰”,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中西二学“互相推动”,“如西人之推算日食,以明《竹书纪年》之非伪;由《大唐西域记》,以发见释迦之支墓”(《〈国学丛刊〉序》)。三是中西二学应“会通”和“化合”,西学的引进必须与“中国固有之思想”相结合才能够成功。 譬如佛教引进时虽辉煌一时,终因与重视入世的中国国情不合,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被“束于高阁”。直到宋代,佛教才与中国儒道结合产生了理学,从而获得了新生,至今影响不衰。因此,西学的引进只有变“受动”为“能动”,才能创造出中国新思想。 “学问之事,本无中西” 因受康德思想影响,王国维极力倡导“纯文学”、“纯哲学”和“纯学术”,认为文学、哲学和学术除了其自身目的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目的。他以此种观念,对当时西学的引进状况予以批评。譬如西方文学的引进,“不重文学自己之价值,而唯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犯了亵渎文学之罪;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浸透了英国“功利论”的思想,不是“纯粹哲学”;至于法国自然主义的引进,由于国人对其思想“懵无所知”,只是“以图遂其政治上之目的”,因而“无价值”。所以,西学的引进只有以“学术为目的”,才能够“接欧人深邃伟大之思想”,取得成功。 正是在“纯学术”观念的引导下,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学无中西”(《〈国学丛刊〉序》)观点。他认为,学术的目的是追求真理,除此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真正的学术“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而无“国家、人种、宗教”之分。在学术问题上,所谓“中国自中国,西洋自西洋”的看法是错误的。治学一定要“破中外之见”,具备人类的和世界的眼光,因为人类“同此宇宙,同此人生”,也必然会有“宇宙人生”的共同问题(《论近年之学术界》)。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真理却是相同的。只有在真理面前,人人才能够达到共识。学术成为人类思想沟通、对话和交流的桥梁,也成为人类团结的纽带。这就是学术存在的价值。王国维就是以世界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学术问题的。 由此可见,王国维看待西学的眼光以及“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的观念,远远地超出了同时代人,因而他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果也超越了同时代人。那种认为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一种中国变体”,不仅矮化了王国维,而且对中西关系的认知出现明显倒退。这不但没有“破中外之见”,甚至还停留在“中国自中国,西洋自西洋”的保守思想怪圈上。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