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陈艳风:“零度写作”是文学乌托邦(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陈艳风 参加讨论

    “零度写作”之零度可能
    “零度写作”追求一种绝对纯粹的、超然的、容不得半点情感激荡的文学创作模式。在价值多元、伦理纷争不断、道德话语繁复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洁癖似的“零度”追求注定是一种“纯思的幻相”。
    首先,文学创作无法自外于生活。文学是社会的镜像,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再现。文学创作只有“介入”或“干预”到生活中来,向生活全方位开放,其所呈现的逻辑才能与现实生活有效对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醒他们时刻“想象他人别样的宇宙”,“文学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对应关系,即文学总要反映现实”。文学向生活靠拢,当然不是一种主动“降格”,而是在寻求文学创作的生命和活力之源。
    巴尔特一再强调,真正的文学写作是不及物的、非介入的。问题在于,如果没有生活的滋养和观照,文学至多只能是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零度写作”所极致追求的“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也只能是一种虚空的写作模态。“零度写作”自觉隔离于生活,固然求得了写作的“清净”,保持了写作的清高和孤傲,但同时也截断了文学创作的“生活之流”。这实质上是一种极其另类的理想写作形态,绝然不可能是一种现实的、常规的文学创作模式。
    其次,文学创作的意识形态观照和引领不可缺失。文学是知识、情感和价值体系的统一,就其本质而言,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巴尔特所担心的是,阶级写作的后果不可避免地会消除文学语言的一切可能性,而使文学写作本身被异化。然而,文学最终必然要反映某一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判断,在某种程度上恰恰需要这种合理的表达。巴尔特的“零度写作”试图让文学创作保有“无痕”和“中立”的“零度”本色,这是极其幼稚和天真的幻想。“零度写作”要求文学成为语言的乌托邦,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都不存在‘零度’的东西”。
    失却了价值的观照和引领,文学创作就犹如一艘航行在“没有航标的海洋上”的船只,终将迷失方向。诚如苏力所说,文学绝然不只是供人们纯粹消遣的精神产品,它在以一种特殊方式对受众进行道德教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零度写作”对文学创作之“零度”的极致追求,无异于水中捞月。
    再次,作者赋予文本以艺术生命。文学作品是一种特定的文本,其之所以具有艺术生命和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在作品中投射的文本的图式化结构。这一图式化结构承载着作者充满个性化的情感、意图和价值追求,正是这些个性化的主观因素使得文学作品成为有血有肉、个性饱满、具有艺术生命和艺术价值的文本。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维关系中,“零度写作”强悍地抽掉了作者这一重要维度。作者的缺失终将导致文学文本解读的狂欢,作者本欲呈现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在众声喧哗的文本解构中被无情遮蔽。读者的理解固然不可或缺,但能够赋予文本以艺术生命和艺术价值的人终究还是作者。一旦拒绝作者的创造性情感赋予,那么文字就只能是一堆尚未被“激活” 的死的物质材料,“零度写作”追求的“感情通过文字表达得更深沉、细腻、热烈、作品被赋予生命得以流传”更是无从谈起。
    “零度写作”强调作者的“不在场”,极力贬低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作用,与姚斯、伊塞尔等接受美学者的主张如出一辙。当文学写作沦为彻底的零度式写作时,文学自身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语言的乌托邦。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