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格境界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人品决定文品”。这话听起来稍有绝对化之嫌,但强调人格对文章的影响无疑是正确的。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李大钊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置于座右,足见高风峻节。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清晰地站立着作家本人的形象。我手写我心,作家的人格品德影响着创作动机、艺术构思、语言呈现等创作全过程。作品是作家的“心电图”,作家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表现在作品之中。中国文学千年流变,但变中也有不变,注重教益、引人向善是始终不渝的旨归,即使是通俗文学、戏曲,也追求“曲终奏雅”“高台教化”。真正创造辉煌文学业绩、赢得读者喜爱的,往往是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曾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王国维在评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时说:“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人品一旦失格,作品必然失色!人品包括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包括国家民族意识。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立场情感,是高层次的人品。现今,在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大环境中,有些人价值混乱、道德滑坡、底线失守,甚至搞不清楚“我是谁、为了谁”。有的人与国家和人民的主流价值刻意“保持距离”,实际上是怀揣某种目的在作秀,看似桀骜的背后是逢迎。有的人违反现代社会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身在体制又诋毁体制,既绝不愿切断与体制的“脐带”,又常因欲壑难填而对体制恶语中伤。还有人身为共产党员,遇到风波便动摇了立场和站位,对错误思潮妥协附和。这种人格的分裂和内心的阴暗不管如何掩饰,人们都看得清楚。 文学是人类艺术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其本质是超功利的。创作实践反复证明,文学是寂寞清苦的事业,宁静淡泊,伏案苦耕,才能开辟文学境界。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毅,何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脱俗。没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何来《岳阳楼记》的千古绝唱。当前,各种利益、各种诱惑容易让人浮躁、焦虑、短视、失去定力,这也影响了一些作家的心态。比如,我们很希望作家的劳动得到丰厚的报酬,但很不希望拜金主义的炫富扰攘文学发展的方向,让市场价值扭曲了艺术价值。文学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再比如,文学评奖本是激励创作的手段,评奖为了文学,而文学不是为了评奖。可有人患上了“评奖综合症”,随意发表一些不尊重他人、不尊重文学的言论,伤害了他人,也毁坏了自己在读者眼里的形象。如果作家对文学缺乏虔诚,把写作当成追名逐利的手段,必将远离心灵和纯真,甚至为获取暂时的小利丢掉恒久的大义。有人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作家面临的最大危险是抗诱惑能力减弱,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学性的丧失。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我们已经见到有些作家缺乏艺术耐心,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以市场为风向标,急急忙忙地写作,慌慌张张地发表,在作品精神深度和艺术品质方面留下诸多遗憾。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作家应该时时警醒自己,不断修炼境界、传承风骨,以坚实的人品为支撑,经受住任何考验。 记得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讲过: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的文章,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我们倡导提升文学境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盼望不断催生精品力作,使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学作品多一篇、多一篇、再多一篇! (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0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