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走近阿列克谢耶维奇(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吴娜 参加讨论

    充满了“迷惘”的《二手时间》 
    陈晓明:李敬泽先生是极其出色的评论家,同时这些年一直是中国非虚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作家开始了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请您谈谈看法。
    李敬泽:我这两天一直在读《二手时间》,百感交集。我没有什么高深的阐释,用一个文艺的词来形容就是,整本书充满了“迷惘”。
    刚才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讲话,她还是很在意苏联当初的意识形态选择。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倒不是特别在意这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手时间》里的几乎所有人,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知识分子、党委书记,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出现了一个根本的、巨大的心理危机,因为他们心目中曾经如此强大、伟大的国家就这样被解体了,以致他们天天在倒卖牛仔裤,或者一点口红和一个什么牌子的香肠。这样巨大的心理创伤,超越意识形态的争论,深刻地烙印在书中的每个人身上。
    作为一个外国读者去看,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深入骨髓的委屈。《二手时间》里用到一句俄罗斯谚语,大意是打起勇气吧,更倒霉的事还在后面。这个民族永远有一种悲观、悲伤的东西,永远是在这样的体验中面对自己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具有这样气质的民族确实是不太适宜在喧闹、琐碎又平庸、世俗的生活当中安放自己的。
    对俄罗斯人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巨大断裂和振荡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已渐渐不是意识形态的危机了,而是世俗的危机,这个危机到现在仍未解决。
    让更多沉默的小人物发声 
    陈晓明:《二手时间》里面的大人物只有一个总参谋长,其他都是小人物,如何看待这种通过小人物表现重大历史转折的写法?
    李敬泽:这种写法并不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发明,某种程度上讲,通过那些不在正史中的小人物的视野看待历史和生活,这才有了文学,才需要文学,否则只需要二十四史就行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我想不仅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还有很多很多作家,都在用非虚构或者虚构的方式,站在芸芸众生的角度上对历史和生活加以认识和表现。
    阿列克谢耶维奇特别喜欢选择重大事件,她的几本书都是关于俄罗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她一方面选择了重大事件,另一方面又让在这些重大事件中成千上万沉默无声、拿不到麦克风的参与者在作品中发声。
    看完《二手时间》,我还有两点感受:一是中国作家完全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作品,二是有这个耐心和肯这样下功夫的中国作家很少。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来说,作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深入的倾听者,是非常非常难的,它的实际运作艰苦卓绝。
    从表现形式上看,《二手时间》中所有的受访者都是在一段一段地独自倾诉,呈现的是单方面的被采访者的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顶多是加一个括号来表示她哭了或者笑了,基本没有表现自己,但我们知道她是在场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而是一个对话者。如果回到她的采访现场,我们能够想象,每一场对话都是艰难的。她作为采访者,一定经历了一个逐步打开受访者内心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