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坚持和创新文艺历史唯物主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刘方喜 参加讨论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新的时代命题,简单地直接用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来加以阐释就不够全面,跟这一命题相关的重要时代背景是: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也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初突破把市场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非常必要的话,那么,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今天,突破把文艺、文化单纯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单一观念,同样非常必要。但是,必须强调的是,“突破”并非“否弃”:意识形态论对于研究当今的文化现实来说,不是“不能”用(所以对文艺意识形态论必须坚持),而是“不够”用(所以必须有新的拓展)。教条而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会存在针对性、说服力不足的问题,对探索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化发展道路,则存在建设性不足的问题。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偏颇,坚持和创新文艺历史唯物主义,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而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立于当下新的社会现实,重新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返本以开新。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理论基础上的,物质生产的基本结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然后是建立在其上的“上层建筑”——可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框架主要与“生产关系”相关。而与“生产力”相关的物质生产结构是“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比例越低,表明生产力水平越高),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物质生产中游离、流转出来,就成为包括文化生产在内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现实的财富基础——这是马克思文化理论不同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框架的另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所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剩余价值)游离、流转出来,必然会促进文化生产的大发展——这是产业转型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从批判性的角度来看,把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从物质生产(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而用于文化生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一定程度克服了传统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如果说传统物质生产的对抗性相对有所缓解的话,那么,在文化生产中,当代资本主义依然没有根本克服自身的内在对抗性——“历史”远远没有“终结”。
    回到中国文艺、文化的现实发展上来,首先,文艺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探讨在市场条件如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问题。“市场经济考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重要考验之一,文艺工作者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所以,习总书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的论断,其实是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对于文艺工作者具有重要警醒作用。两相比较,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的《讲话》最主要的联系之一,是对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一以贯之的强调。延安时期及整个革命战争时期,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文艺与市场关系问题不是突出的问题,或者说文艺发展还没有面临市场经济的考验,而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的现实背景之一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的论断体现了习总书记北京讲话与毛泽东延安讲话的不同点之一。应该把这一新论断,与文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结合在一起,加以全面、深入理解:文艺沦为市场的奴隶,就偏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文艺最重要的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文艺创作者传播错误的意识形态,固然要加以坚决反对;而如果一个创作者浑身“沾满了铜臭气”,即使表面上看他所传达的是一种正确的思想,也缺乏出自真诚的感召力,对此同样应加以警惕。习总书记讲话对于我们探讨在市场条件下如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