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创新文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方面,继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强调文艺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又针对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现实,提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这一新的时代命题,堪称坚持和创新文艺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典范。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时代发展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已成为当今国家“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位”,随着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文艺、文化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与文艺、文化地位的战略性提升和时代发展新要求相比,学术界相关研究显得相对滞后,相关认识存在不少偏颇,这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偏颇表现为,不加分析地跟着西方时髦理论说,忽视乃至轻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依然具有的当代价值和理论阐释力,有意无意间认同西方当代种种更为精致的历史唯心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当代“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被大量引进中国,对于这些理论资源,总体来说,学术界引进有余,分析不足;盲目认同过分,批判研究有限;尤其缺乏具有宏大历史视野、立足社会现实的深入的理论辨析。从较长历史时段来看,20世纪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在西方社会生活整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西方经济社会当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关,马克思之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西方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大都从批判所谓“经济决定论”出发,在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创新的同时,也在逐渐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比如,具有左翼倾向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在倡导“文化”唯物主义时,实际上忽视了马克思“经济”唯物主义依然具有的理论价值;再比如,法国理论家福柯揭示,资产阶级的“权力”不是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另一法国理论家布迪厄强调,不仅存在“经济资本”,还存在“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象征(符号)资本”等——这些理论具有极为深刻的一面,但是,具有“文化决定论”倾向的权力泛化论和资本泛化论等,也忽视了这样的基本现实:即使对西方当代社会来说,资产阶级的“经济权力”、“经济资本”依然是最为强大的社会力量。总体来说,这些西方当代社会文化批判理论,体现了一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更为精致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