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明代民歌分类及经典化过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雄飞 参加讨论

    民歌是俗曲的母体
    俗曲多为个人创作,具有再生性,其作者与歌者多数是些书会才人、优伶、民间艺人、青楼歌妓、文人墨客等,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一般在歌台舞榭、书场戏院、茶坊酒肆、青楼妓院、仕宦府第、街头巷尾、集市贸易、官道码头等处演唱,有着相对固定的歌本,其受众是文人墨客、王公大臣、浮梁子弟、商贾巨富,也有普通市民。歌者行为是投其所好的商业行为,更多地具有娱人与谋生等性质。民歌多为集体自发创作,具有原创性,其作者与歌者多数是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不识字或文化程度很低,一般在山间野外、田头路尾、江边河畔,渔船牧场、毛庵草舍等处歌唱,与其生产活动、生活方式、风俗活动直接融合,是些不懂音律的山村百姓以天然生成的乐音调剂身心、自娱自乐或者唱给“乡亲们”的清唱,动作表情简单。作者、歌者与听众属于同一社会群体。
    俗曲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师徒相传、书面相传,口耳相传的不多。当时,无数专事演戏唱曲儿的类似“档子”的表演团体活跃于城镇,内有优秀老演员转化而来的专职歌师长期负责一腔一字、一招一式地教授歌童。爱好此道者也因为消闲清赏之需纷纷收集、誊录、转抄俗曲,商家们更是为了盈利目的而刻印出售俗曲集子,这就使得无数歌本在识字人中间传来传去。俗曲最先在城镇传开,之后波及乡村,最终以多渠道传播的方式风行于天下,传播过程中活态文本变化很小。
    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师徒相传、书面相传的很少。乡村没有专职民间歌手,没有人以教歌或学歌为生,一般是百姓在自觉宽松的环境里即兴编唱、相互吟唱的时候听熟记会了,故而在人群中辗转传播,由乡村传到相邻的乡村或城镇,由古代传到现代。其创作过程就是演唱过程,也是流传过程。方言之限使得民歌不能在广阔空间无限传播,且随着相邻地域自然环境、居住民族、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唱阶层的不同,歌唱的活态文本因时因地都在改变,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异文,永无固定文本。
    综上所述,所谓名闻遐迩的明清民歌,多数是在当时各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融会了职业艺人、半职业艺人与部分文人的创作精华,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带有乐器伴奏的俗曲。准确地说,它的名称应当叫做“明清俗曲”。
    俗曲源于民歌,特别是民间小调。民歌是俗曲的母体,小调是俗曲的雏形与先声。以小调为代表的民歌由乡民带到城镇后,先是受到书会才人的选择、青睐、改编而得以优化,重新回响在大街小巷。文人在市井听见这些颇似小调的里巷之曲,以为是民歌,出于官方“观风俗,知薄厚”之需或自己喜欢之故而采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再次予以提高、仿制、再创造并传播于优童歌妓的红牙檀板里,仍以为自己的杰作还是民歌。后世学人圄于陈见,不做考察,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后来,这两种俗曲返输乡村后,经过乡民之口,一部分再次被异化为民间小调。
    我国流行歌曲的渊源很早,《诗三百》中就有,汉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隋唐曲子词、宋元小唱、明清俗曲是其“流”,而非20世纪20年代末传自西方。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向来远离穷乡僻壤,自然也远离、不懂并歧视民歌;偶有一些人深入民间,也不过仅仅深入到市井,而不是深入到乡村,没多少机会见到唱歌的乡民并向他们采集民歌,乡民见到他们也不愿唱不敢唱。直到现在,三五歌友卡拉OK时大呼小叫的民歌,音像店里摆放的民歌磁带光碟,内中原汁原味的民歌有几首呢?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