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张元昕:我要把中国诗词带给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江胜信 参加讨论

    张元昕和师哥师姐们在南开大学马蹄湖边挂小卡片,上面抄着一首首与景色相关的诗词,成为夏日南开之雅趣。
    “先出后进”,乘坐电梯的公共规则。
    电梯一开,电梯里的母女三人,妈妈邓路和女儿张元昕、张元明,立即让到梯厢两侧,摁住开门键,欠身邀请等电梯的老人先进来,点开老人要去的楼层,道别,这才退出电梯。
    规则之上,她们守的是伦常。《论语》中,孔子讲解“绘事后素”之后子夏有句联想:“礼后乎?”既然只有在素色底子上才能绘制绚丽图案,那么是不是也得先有仁爱、尊敬之心,外在的礼节才能彰显出来呢?母女三人谦谦言行的背后,不正是尊老敬老的伦常么?
    伦常,也是张元昕在微信朋友圈经常分享的内容:感激师恩,推崇孝道,赞美善举……反倒见不到她天天写的诗词。这是诗人的微信么?不像是,但也是。诗言志,学诗即做人。古诗里的真善美,心向往之的真善美,眼睛里的真善美,未必划分得一清二楚。
    诗人,那不过是她受人关注的一个身份罢了。10岁出版诗集《莲叶上的诗卷》,13岁以美籍华裔留学生身份被破格录取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本科生,15岁获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青少年组特等奖。当别人关注张元昕成长经历中种种不可复制之处,并以“神童”来形容她时,她更愿意谈论“诗教”,若更多人把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蒙学及一生的伴侣,那么,她认为自己可以被复制。确切说,诗词馈赠给人生的精彩可以复制。
    弘扬“诗教”,是她8岁起就确立、如今越来越清晰的人生目标。“中国是我心灵的故乡,美国是我生长的故乡,我对两边都有责任,我要把中国的诗词带给全世界。”17岁的张元昕充满底气。
    越过大洋的课
    天津,南开大学西南村,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居所。
    每周六上午,文学院博士生们聚在这里,听年逾九旬的叶先生讲课。硕士一年级的张元昕每课必来。自2011年考入南开,她已连续听了叶先生近4年的博士生课程。
    “今天讲解《滕王阁序》,牛牛你先把全文念一遍。”叶先生习惯称呼爱徒的小名。元昕答:“好。我其实可以背出来。”“那你就背。”背得一字不差。叶先生又让元昕诵读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今声古韵,平长仄短。叶先生赞许道:“牛牛把什么都学会了。”
    能跟随叶先生学诗词,张元昕将此视作人生大幸。
    第一次“看见”叶先生,是在2007年,元昕9岁时。正在美国纽约上小学的她,通过卫星电视收看央视《大家》栏目。那一期,叶先生是主角。先生自1990年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退休后,依然执鞭杏坛,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打动小元昕的,除了叶先生诗讲得好,还有一句话——先生不顾劳累、腰伤、咳血,坚持授课,她说:“即使我倒下去,也要倒在讲台上。”
    “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震,这是怎样一种信念啊!”看完电视,元昕郑重地告诉家人:“我一定要跟这位老师学诗。”
    那会儿,在外公外婆的启蒙下,元昕已经会背1500首古诗,自己写诗填词600多首。次年暑假,她的第一本个人诗集《莲叶上的诗卷》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借新书发布之机,回到中国的元昕想随母亲绕道天津,去南开大学拜望叶先生,行前先寄去一信。先生家在加拿大,每年都会回去几个月。信转至正在加拿大的叶先生手中,先生回信道:“元昕如此爱诗,甚为难得。其所作亦有可观,只可惜未习音律,如有机会见面,我可当面为她讲一讲。”
    接下来的春假,母女三人去了温哥华。2009年4月11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图书馆三层,叶先生把她们叫到办公室外的方桌子前,摊开纸,画上代表平声的横和代表仄声的竖。“见面第一天,她就手把手的,教我最重要、最基本的格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