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泰雷米·若贝尔: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校长、科学理事会副主席、艺术史教授。著有《古斯塔夫·雷格瑞:1820—1884》《德拉克洛瓦》等。 理解别人也是理解自身 巴泰雷米·若贝尔(法国) 1964年,戴高乐将军和法兰西共和国全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我们刚刚庆祝了中法建交50周年。1973年,在巴黎举办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展览,主要展出中国当时最新的考古发现,这是东西方科学家被分离几十年之后的第一次聚首,同时也是法国公众第一次能够参观和研究这些来自于中国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极其精美,青铜器是刚刚从土里挖掘出来的。当时我只是个小男孩,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家人还有其他朋友听到有这个展览时是多么激动!因为他们从中可以认识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即使当时这个国家和文明离我们很远,而这也是我们卓有成效的交流的开始。 1993年,我的一个朋友在法国结婚,他的妻子是一个中国女孩,婚礼时我们把他的新娘扛在肩上,一直扛到他们的新家,我们知道,这是中国传统的结婚方式。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严格符合中国的习俗,但它确实包含了一种法国习俗和中国传统尝试结合的精神。 从国家关系到艺术发展,进而到人与人的交流,在过去半个世纪当中,我们两国走过了多么长的旅程啊! 我在15至20岁的时候读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通过这些小说,我逐步理解了中国人对国家、政权、文化、人生的认识与想法。我也花了不少时间在各大博物馆,尤其是吉美博物馆和赛努奇博物馆看中国的青铜器、书法、陶瓷等艺术品,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汉学教育。我在哈佛的时候还听过一些讲中国文化的课,同时也喜欢读中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作品,我从里面看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最核心、最独特的魅力。 我非常希望了解和发现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且它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这个国家给我们的星球做出过很多贡献,还将继续做出更多的贡献。 每一个汉学研究者都与中国有着个人的故事,这些个人故事实际上就是汉学的基础。从事汉学研究不仅要与专家对话,还必须面向公众。汉学家有一个使命,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还要让我们到最后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研究东方,研究中国,也是在理解西方,理解我们自身。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增进对彼此的理解与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