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用地道的译文传递源语的意境记翻译大家张谷若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蒙木 参加讨论

    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字谷若,以谷若之名蜚声译界。张谷若一生从事英国语言文学的研究、翻译和教学工作,被学生及同事称为“活字典”、“活图书馆”,其学贯中西的百科全书式学养和钱锺书为近;张谷若是一位从来不曾走出国门,纯粹靠书本学习和交游而成长为一代翻译巨匠的大家,其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诗性文字的情怀和吴兴华为近。
        张谷若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其译著成为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知名翻译家李自修这样评价张谷若师的译文:“既有林(纾)译的华赡,又有傅(雷)译的传神。”其一生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译著,屡经再版,拥有海内外广泛的读者。
     
    
    以《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
    一举成名
     
    张谷若1922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当时叫华北第一中学)。该校特别重视英文,是当时最“洋”的中学,在这里,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和数学基础。他的诗和骈体文也多次发表于南开的校刊上;在高二参加全校“中西文化的比较”为题的作文比赛中,张谷若一篇反对白话文的古文习作,竟被提倡白话文的胡适擢为第一。
    1926年,张谷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文系。大学四年级,他听英国文学批评家理查兹的文学批评与小说课,颇受教益。这期间他对哈代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1929年开始着手翻译哈代的《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930年毕业后,张谷若到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等校教英文课,一边教书,一边翻译哈代的作品。后来得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编译所寻求哈代作品的合适译者,他便送上了自己翻译的《还乡》。这个编译所的文学书籍负责人恰又是胡适,胡适认为《还乡》译得好,并认出了“张恩裕,字谷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就是当年曾获南开中学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学生。他很欣赏并接受了这个译稿,并约张谷若继续翻译更为重要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后来胡适在日记中说,他是“用重金买下”的。
    张谷若翻译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先后于1935年、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此也奠定了其青年学者的地位。两本书此后一版再版,张谷若因此赢得“哈代专家”的美誉。钱锺书评价《德伯家的苔丝》:“译笔极好,读得我痛哭流涕。”
    “七七事变”后,张谷若为家室所累,逃亡半年之后重返北平,选择在辅仁大学任教;1952年随院系调整,到北大西语系任英语教授,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统编教材《英语》的编写者之一。张谷若晚年最重要的译作是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和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其中,《弃儿汤姆·琼斯史》是张谷若自己“最为满意的译作”。这部作品登陆中国有一个冗长的故事。张谷若从“文革”前开始着手做翻译准备,译出后又几经波折,直到1994年春,他才终于收到由上海寄来的一部《弃儿汤姆·琼斯史》的样书;这是工厂没有正式批装前的样书!译文社所以如此急迫地寄送这一特别样书,是因为他们知道张谷若于年前除夕突患中风,数月来已经缠绵病榻。当时,张谷若半依在床,用尚能动作的右手和勉强配合的左手,吃力地捧着这部比《现代汉语词典》还要厚的书,微笑着吐出几个字:“这辈子我没白活!”
    数月后,张谷若的人生故事结束了。但在文学界和翻译界,他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