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在中国学术面临着又一次的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下,学者要想不自外于时代历史进程,就应该主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尤其是要经得起批评,唯其如此,才能成就自我,成就学问,最终有益于家国天下。 学问不大脾气大,是当下一些学者面对批评时的真实写照。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到的那种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的现象,在今天的学界并不少见。 这不是危言耸听。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报刊的编辑,笔者这几年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亲身经历到的,无不证实了这点。所谓“自己的文章,别人的婆娘”,一些学者在收到我们反馈回去的匿名外审专家批评性意见后斯文顿失,不是指斥匿名外审专家外行、别有用心,就是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完美、多有学术价值,仿佛不用他的文章就是学界的一大损失。当然还有更过分的,认为把文章投给我们,那是给我们面子。这种给我们“面子”的学者,往往已经“成名成家”,但作为编辑,我也懂得“敝帚自珍”的道理,对达不到发稿底线,没有培育、修改基础的文章采取直接退稿的办法,把给我们的“面子”退回去。而对个别一时“情绪失控”的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我会写信告诉他,“作为一名成熟的学者,要能听得进肯定的意见,更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 但也有极个别的学者以前辈自居,自诩权威,“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发展到极致,就是给刊物或报纸的上级单位和领导写信,甚至在网上发公开信,一是曲意为自己辩解,二是诋毁谩骂报刊编辑部,攻击批评自己的学者,恨不得 “食其肉寝其皮”,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样的学者,绝非狂妄自恃所能概括,究其本质乃在于并不真正懂得学问的真谛,背离了学问最基本的求真求是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学问大家,从来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学术、对待别人的批评。一代文豪鲁迅曾发表文章向自己批评错了的青年道歉,郭沫若坦然面对年轻编辑退稿,他们的做法至今让人肃然起敬。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