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消费性审美话语的生成及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批判(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范玉刚 参加讨论

    二 消费性审美话语何为
    消费性审美话语能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研究范式,而摆脱对现实的失语?它能否为处在后现代焦虑中的大众提供精神的栖居地?它能否以精神力量和艺术张力来眷注大众的心灵——在经济追逐和人文价值诉求之间保持某种平衡?这些问题都聚焦于消费性审美话语何为!在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全面影响了当代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自然影响了文化形态、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和审美趣味的生成。市场逻辑主导下的符号生产已跨出文化和娱乐产业的范围,而扩展到整个商品生产领域,不仅显现于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现实,还日益再造了人的生存环境。同时,技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越发凸显,随着技术与人之间的相互介入,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越来越多的人文追求。很明显,技术的人文化趋势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方式,特别是信息文明基础上的数字化生存催生了人的审美方式和审美形态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现代技术以其“座架”的本质特性把一切都置于无“差异”中,来实现对人和物的绝对控制的异化处境,而越来越显示出一种人与技术相互生成的“双面神”特征。当下,信息文明基础上的新技术使技术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艺术化的“返魅”特征,人-机互动、人-机共生使生产和消费都有了更多的自由,不仅出现了个性化的生产和娱乐方式,还催生了审美的多样化和同步化、规模化、专业化以及集中化,这是否是对现代技术“侵蚀”审美的救赎?是否有助于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借助数字技术使自己得到增强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大脑,从而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自由度,因技术被内化为人的主体性的一部分,这种新的自我就被加以合目的的改造为“新人”。数字化极大拓展了人的审美经验,但也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从而改写了经典美学的构成性原则。
    随着文化与科技交融影响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变革,奠基于现代化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发生了转向,一种以“消费”为驱动力的发展方式来临。“如果说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是通过生产而进入社会的话,那么当代人则是通过消费而获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⑨消费主义的全球蔓延,使审美文化越来越受控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感性的释放越发受到消费的刺激和诱惑,审美很大程度上显现为欲望消费的快感。在新的历史阶段,依托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文化产业不仅改变产品形态,还创新了文化存在的业态及消费方式。“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式微,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⑩能否塑造出具有特定文化、审美、艺术内涵,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念,成为决定企业、产品能否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在现代传播体系引导下,“生活在别处”的幻想成为当下的“仿像”,强势的多媒体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审美方式。有学者指出:“内容引发社会需求,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文化产业这四大核心要素,是导致全球文化产业基本生态发生变化的直接动因。”(11)其实,不仅文化产业,整个社会都趋于审美化,但在现实中却以物化的形态显现。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满足大众消费的精神文化需要,当下的文艺生产包括流通、传播和消费都被纳入大生产视野。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的审美消费已不能缺失或忽略产业化背景,经济中融入越来越多的审美要素,产品中文化的、艺术的、信仰的、心理的因素比重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趋向符号化、艺术化,往往能讲好一个故事的产品(品牌)更有竞争力,文化竞争日益成为产业内、企业间争夺市场的主导方式。可以说,正是文化产业,使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变得更普遍,产业化使审美成了廉价的消费品。洞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性审美话语,它已然改变了审美的经典内涵,无论是批判的转向,自律性的匮乏,还是功利性的倾向,都表现出经济诉求对审美话语的覆盖。可以说,依托文化经济的力量,是消费而不是生产,成为当下审美话语重构的逻辑起点。其中,“公民—消费者”是理解消费性审美话语的重要视角,在微观政治学上,它试图用商业主义去追求所谓的民主和民权。不仅艺术形式在商业化中失去自主性,审美精神及价值祈向也在市场主导下趋于平面化。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时代的“审美”行为是通过消费活动完成的,审美体验显现为消费的快感,审美逐渐丧失原有的形而上意义和理性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审美谋划中,审美形式的装扮作用,以及对休闲娱乐的享受追求,大大超过对精神深度的关注。在商业利润诱导下,休闲、旅游、娱乐等在产业化过程中,对感觉的追求不断偏离审美,在被无限放大的感官欲望的享乐中,对感官刺激的追逐取代了对自由感的追求。
    与解构边界、审美泛化的现实趋势相应,艺术和美的根基愈发脱离大地,愈益脱离人的内心世界。美学所倡导的自由精神、独立意识、丰富人性的观念,没有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日常生活的美化趋于装饰性和标准化,极其暴力性的视觉冲击,使审美愈发远离了美的本真状态和对境界的祈向。如广告对商品的修饰功能使商品超越了自身的使用价值,通过包装把“罗曼蒂克、惊异、欲望、美等粉饰于平庸的消费品之上”,误导大众以为是对某种文化的诉求。其实,是大众在消费时,把创造性从艺术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了符号化的消费品中。在此情形下,许多艺术家放弃了对高雅艺术和先锋艺术的信奉,转而对消费文化采取了日益开放的态度。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工具理性的技术扩张和利润最大化,被认为与高雅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的表象和无利害的愉悦相对立,因此,先锋派艺术通过把技术引入艺术、把技术从工具层面解放出来,从而动摇了资产阶级技术是进步的,艺术是“自然的”“自主的”“有机的”观念,是技术促使先锋派艺术产生并与传统断裂,但又剥夺了具有革命潜能的先锋派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生存空间,由此生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但中国当下的消费性审美话语的流行更多的是借助大众文化,而不是在消费文化中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先锋派艺术的实践,成功地覆盖了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
    消费性审美话语的流行,使其在审美趣味上趋向时尚化、个体化、差异化。伴随审美观念的断裂(知识中心的分解)与审美形式的碎片化(不再有统一的形式感),审美愈发成为一个虚空的能指游戏,而难以涵括不可定义的生成性所指。美学的效力似乎越来越成为大众生活的扮饰和文化产业的修饰语,标签化、术语化、复数化成为审美话语重构的表征。尽管生活越来越具有审美化色彩,但这种审美多止步于享乐,并没有深入到精神层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