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现实生活呈现出的全新的艺术特质,使经典美学思维主导下的审美范式难以作出有效阐释,如果美学研究不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必然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如韦尔施所说,在传媒时代“电子世界不存在形象和本质的真正差别,令每一种欲解释电子媒体的传统本体论都被釜底抽薪,失却用武之地”④。新的审美话语重构需要直面人的现实生存,把艺术、生活及其非经典性的“本文”纳入美学意义系统,予以美学的覆盖(“再确认”)。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的虚拟能够创造出惊人的逼真,幻象之美轻易地覆盖了“生存理解”,使人们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背对现实的姿态,真实感的缺席带给人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和幻灭感。这就是韦尔施所说的“现实的非现实化”,即电子传媒带来的存在的虚拟性成为生活世界的主导原则;同时,曾被视为普遍特征的网络的虚拟性,却显现出实体性的现实力量。现实与虚拟相互交融,“现实的重力正趋于丧失,其强制性变成了游戏性,它经历着持续的失重过程。”“真实日渐失去操守、本真和严肃性,它似乎变得越来越轻,强制性和必然性都在减少”⑤。在看似虚拟化的景观社会中,大众起劲地追逐“体验”的快感,对体验和娱乐的消费成为审美话语重构的基础。这个时代“看”的技术尤为发达,视像文化的流动性、生成性使传统的“静观”式审美鉴赏被参与式、互动性审美所替代。一个脱出自然限制的景观社会或园艺化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当代人日益以一种观光客的身份生活在“仿像”的社会中,与外界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观赏、娱乐、不断更换底片的相互凝视的关系,人看风景,同时也成为被看的风景的一部分。在“被看”中人是生活的过客,而非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主人。表面上看,绘画、音乐(作为公共艺术的绘画、雕塑)已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海报、广告、灯箱、建筑景观闪着靓丽的色彩,MTV、MP3、MP4、MP5不停歇地响着流行歌曲,但这种消费性审美话语与人的本质生成似乎没什么关系,充其量是一种技术力量的展示,只外在地培育了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是一种现成性的体验和快感而已。 阿多诺指出:“继禁欲主义时代之后的几个历史阶段中,快感成为一种解放力量。”⑥当下,快感已不局限于人的身体的感官世界,而进入到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全面渗透进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结构及其过程,不仅由此构成快感对生产方式的促进和改造,还发展出一整套有关快感的产业,形成快感对消费社会的全覆盖,使社会成为一个快感流行的娱乐场,美其名曰:审美文化建构。在日常生活全面快感化过程中,依托技术和传媒形成了无所不在的符号经济和象征资本的流动,它以经济诉求为重心,采取各种快感形式,开始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形态、生产关系形式以及它们的存在目的、社会文化关系和对社会的广泛影响等进行全面链接。在快感原则主导下,美下坠为甜腻的媚美,丑不但被抽空了内涵,还失去了出场的机缘。在现代艺术中,美和丑原本作为对立面而存在,美是肯定性的东西,丑则是对现实的否定。“艺术务必利用丑的东西,借以痛斥这个世界,也就是这个在自身形象中创造和再创了丑的世界。”⑦这是现代艺术的奥秘。但在消费性审美话语的流行中,“丑”已不复存在,至多是夸张、畸形、变态的形式飞扬,艺术被抽离得只剩下“美”——甜美或媚美,失去了丑的力量的制衡,剩下的是“拙劣的模仿作品或媚俗的垃圾现象”,这却被视为追逐利益的产业化的美的艺术,驯化的顺从的艺术只是对现实的无意义复制。在此境遇下,美的有力——社会经济层面上的整合能力,与美的乏力——历史深度和审美自律的缺失,都共存于当下的现实,消费性审美话语的流行与消费文化的生产具有了某种价值的同构性。 随着审美泛化趋势的蔓延,“美”不再局限于令人神往而不能至的艺术专有领域,“美学”也不再是拥有良好艺术感觉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学者的专利。伴随大众文化的流行,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的交融,“美”日益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美学走向了生活,催生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用审美因素来装扮现实,用审美眼光来给现实裹上一层糖衣”⑧。“美”沦为一个粉饰现实和人生享乐的道具,下坠为一个被用以提高生活品质和身价的幌子,一种为某些值得向往的消费行为或生活方式提供合理性的话语修辞,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辩护词。美的生成与精神超越、心灵的自由无关,成为华丽的符号、身份的表征、快感的宣泄、欲望的修辞,在商家的蛊惑下,日益泛滥以致由“审美疲劳”转化为“审美暴力”。现实生活中,因扮饰性的审美文化置换了社会转型中真实的生存图景,而遮蔽了意义流逝时代个体的精神困境和底层生活的困顿,与强势的媒体文化合谋,共同缔造了一个与美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消费美学神话”。格调、品位、自由、艺术魅力、优雅、质感、个性气质、视觉冲击力成为这套话语的修辞,成为以之作为又化守夜的新富阶层的巨型想象的表征。 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经济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与社会的互文化、文化与经济和科技的交融性不断加速,资本在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急剧扩张,文化产权浮出历史地表,成为一种新的规定性力量,文化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差异性消费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现实。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尤其是文化的批量生产与商品符号和影像的泛滥,宣告了一个孤立的文化领域的终结。伴随以文化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来临,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逐渐生成,美学作为文化和社会的关键词,推动了消费性审美话语的流行。美学借着文化产业的强势而格外凸显,大有复兴之迹象!只是这种复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味,是一种消费基础上的审美话语重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