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构建学术评价新标准:学术话语与学术创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曹顺庆 参加讨论

    努力寻找学术创新点
    对于学术创新的追求自古而然,曹丕《典论·论文》中用“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来评价“建安七子”,可见古人知识的丰厚,以及他们对于学术原创性的重视。《文心雕龙·序志》中强调“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刘勰摆脱了当时大热的注经潮,作《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自成一家。《文心雕龙·风骨》在对于“气”的论述时称,孔融“体气高妙”,徐干“时有徐气”,刘桢“有逸气”,反映出文学家对于创新、风格的追求。自古以来,诗有李白、杜甫,词有苏轼、陆游,曲有四大名家,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创新性和多样性。而当今学术界,学术重复和缺乏理论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一大危害,它浪费了绝大部分宝贵的期刊版面,浪费了学者宝贵的学术生命,遏制了学术的良性发展。学术界应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不同的看法、新颖的观点,才能“文笔之鸣凤也”。现实的期刊则充斥着学术重复,诸多事例,不胜枚举。
    如何避免学术重复,实现学术创新呢?我想,我们首先要保持学术自信。韩愈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该领域、该学科的研究者,首先要树立的是学术自信,相信自己在寂寞、艰辛的学术之路上可以坚持不懈,必有所成。“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做学问同时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情怀,不以一时的得失而怅然,不因环境的束缚而消沉。另外,我们要努力寻找学术创新点。学术讲究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蜕变,只有量的积累,才可以“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经过积累、对比、阐发等环节,找到自己的学术兴奋点和创新点。当然,想要成为学术大师,必须要文理相通、中西相连、古今相融。这是真正的学术大师必备的素质,钱锺书、季羡林等大师高山仰止,越来越被“神化”,这从侧面说明了当今学术界安于一隅的危机。社会学科的研究过程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哲学等诸多学科作用,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展。钱锺书先生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也印证了不同学科、不同维度的辩证统一性。而当今的学术评价体系,对跨学科、跨时空、跨国别的综合型研究充耳不闻,甚至认为这是学者的学术水平不扎实的体现,有走捷径之嫌。这种学术评价的限制和错误的舆论导向给学者带来了“各照隅隙,鲜观衢路”的学术局面。如此,社会学科研究便难以有古今中外的通盘考虑和联系,更不用说是文理工医的跨学科研究了。比较文学实际上为文学研究开启了一扇创新性的大门,给文学研究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比较教育学、比较心理学、比较经济学、比较语言学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比较”手段的崛起和应用,相信社会科学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总的来说,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既需要深化改革,纠正学术恶风,更需要从它的源头抓起,从根本上改变学术评价的主观标准。将构建学术话语和实现学术创新作为学术评价标准之一,避免不必要的学术重复,杜绝恶性的学术抄袭和腐败,纠正研究中的失语之偏,建设新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界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这才是社会科学评价良性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