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构建学术评价新标准:学术话语与学术创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曹顺庆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建设新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界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这才是社会科学评价良性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在当今时代的学术背景下,高校对于社会学科的教师、学生的学术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严苛。教师的晋升职称与学生的保研直博,往往有着较高的学术标准和门槛。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发表文章首选权威核心期刊,申报科研项目首先争取国家课题,这本是学者推动学术发展无可厚非的必经之路。然而,因为现实的严峻和自身能力、修养的不足,一部分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进而走上了学术造假失信、败坏学术风气的歪路、邪路。另外,“僧多粥少”的学术期刊版面和快速的出版周期也极大地加剧了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甚至滋生了学术腐败问题,以上种种已经成为当今学术评价体系链条中的恶疾,亟待解决。
    《文心雕龙·序志》言:“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学术问题的滋生,学术发展的钳制,使人们首先想到学术评价的制度问题。当代学界对于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已是深恶痛绝,无论是同行评议还是匿名评审,无论是规范期刊制度还是打击学术造假,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只需要由点至面的推广、自上而下的实施。对于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探讨,政策是一方面,但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到学术评价的本质和核心,即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学术评价的标准问题。自然学科有其相对明确的目的性和评价标准,而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往往集中在对于现有理论知识体系的认识和阐发上,这种讨论式的学术研究似乎没有明确的标准。模糊的标准不等于没有标准,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可以推动社会学科的继承与发展?从主观上讲,是构建学术话语与实现学术创新。构建学术话语是继承性的问题,而实现学术创新是推动性的问题,二者为当今学术发展提供动力和能量,能够从学者的主观角度和评价的客观角度减轻甚至解决现有的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
    笔者认为,当今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存在最严重的两大问题,即“学术界的失语症”以及“学术重复,缺乏理论创新精神”,其他问题正是围绕这两大问题而展开。
    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早在1995年,笔者便提出了“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的概念,随即引起了学术界的一番争论。“失语症”的提出源于笔者对当前中国学术界的深入思考,这里的“失语”不指缺乏学术成果,也不指“全面西化幻觉”,而是强调过度地使用西方文学理论解释中国现当代文论,甚至是中国古代文论,而导致的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体系的失承与断裂。以比较文学学科为例,历史上真正的比较文学大家,恰恰是着眼于中国古代文论,如钱锺书的《管锥编》、《谈艺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都是学术界公认的精品成果。而在当今学术界,学者做研究不从原典出发,而从西方概念出来,大量西方文学理论术语充斥着期刊版面,现象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阐释学等西方学术名词层出不穷。滥用学术名词导致了中国学术著作论文颇多,却缺乏影响力和创新性,东方文化被渐渐地西化,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学者在世界舞台的失语,减缓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
    如何重建当代中国话语?面对当今文化霸权的环境,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的“中国化”原则,回归原典,从中国古代文论出发,以传统的话语方式锤炼学术。此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外话语的异质性和互补性,重建当代中国话语不止于关注古代典籍,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杂语共生的学术环境下走出一条“中西合化互补”的创新模式与境界。近年来,笔者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研究,阐释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去年出版专著《中外文论史》(四卷本),试图以中西对话方式,拓展学术视野,发掘中国传统文学遗产,彰显中国文论的价值。因此,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力求根据中国话语“中国化”原则,利用中外话语的异质性、互补性,在杂语共生的理论体系下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打造出平等多元、和而不同的学术互动平台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