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诗歌在近年似乎又热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诗人或潜在的诗人,都在以诗的形式进行着内心情感的抒发。尽管诗歌难以再成为独宠的角色,但其永远不会淡出视线则是笃定的。反映军旅生活的诗作,依然是其中值得聆听且荡人心扉的铿锵韵律。康桥的《燃烧的歌唱》中,诗人对烈士邱少云泣血般的深情歌唱,让人看到了诗人沉痛与愤怒的情感,这无疑是从军旅诗人的立场出发,对污名英雄的蓄意而可耻的行为所作出的有力回击。杨卫东的《志愿军,四百三十七具遗骨归乡》从这一遗骨归乡事件,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先烈的真挚情感和深切的思考,其所刻画的诗意形象和不同寻常的诗意表达,都给人强烈的感受和罕有的触动。郭晓晔的《阳光下的审判》是对冰冷的历史图景作出的高度概括性的描绘,诗人为炽热的激情所驱使,从历史的血污与创痛中,发出对于历史的沉思与追问,对杀人者的谴责与鞭挞,仍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胡松夏的《甲午》是甲午年这一令中华民族备感屈辱的年份从现实返归历史的探究与诘问,其意义更在于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坐标。刘立云的《边关苍茫如铁》、商震的《敬礼》、朱零的《在红其拉甫》、老刀的《雪落在雪上》、蓝野的《高原雕像》,都是一次贴近边防官兵的集体抒发。对戍边官兵及其生活的最新观照,使诗人们获得了更为新鲜真切的感受,从而在最新的语境下,表达出对边防、对卫国者的独特感知和理解。郭海峰的《高原,那盛开的格桑花》、老兵的《回望营地》等,都是有较长军旅生涯的诗人对自身经历所作出的深情回眸和深度解读,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感受和深厚的情感。马萧萧的《谁在逼我种惊雷》是对某种荒诞现象所进行的讥讽,既有着奇特的想象,又反映出不羁的内在气质。兰草的《中国士兵》是所谓“切齐”的诗体,在铺排中获得一种充实与饱满,虽有密不透风之嫌,却另有一番潇洒奔放的韵致。谌虹颖的《我的辽阔》、堆雪的《在哨所仰望一座雪山》、赵艳文的《诗意连队》,都是以阳光般的心态看待军营生活,有着清新明快的抒情风格,其感染力来自那种打动人心的悠扬旋律、跳荡音符和蓬勃诗意。方舟的《我向往临界的事物》从审视军营生活中获得一种不常见的认知,或许某种意趣也随之产生。王凤英的《军人的荣光》从某种具有思辨性的逻辑中,表达对于军营生活和军人角色的理解与体味。王武章的《纪念碑》、王清涛的《我在等一道命令》、赫义英的《我的2049》、王方方的《马兰,马兰》、苗雨泽的《摇曳的绿》,也都是从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角度,抒写了自己的情绪与见解。从军队生活的重新整敕,军旅诗人恢复理想与激情,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等待的应该是诗意插上翅膀的重新飞翔。 散文写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周大新、朱秀海、苗长水、裘山山、马晓丽、徐贵祥、王宗仁、李鑫等中年作家的散文作品就是如此。他们差不多都是以散文的写作,来记述一段亲身的经历。这对于这些在创作上经常是扛大活的作家来说,算是牛刀小割,不费大事。但就有的篇什来说,却是相当有可看之点的。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书写,肯定都是军旅记忆最为深刻的那些片段,特别是出生入死的战场经历,以及与军旅相关的某些非常片段,在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来时,就有了种种打动人心、令人感怀的韵味与深意。如周大新写的《当兵上战场》是与战争相关的种种心理体验,一位战友关于在战场上开杀戒的经历与过程,无疑是战场对真正军人的那种不可回避的铸造,读来颇为发人深思。朱秀海的《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用战地和北京盛开的梨花作为象征,来追忆出生入死的英雄郝修常们,以及作者自己所经历和感受的战争岁月,作品中透出那种对战斗者、牺牲者深切幽远的缅怀之情。徐贵祥的《丛林往事》写到作为初上战场的愣怔懵懂的新兵,在恶敌环伺的征途上因丢失武器装备而匆忙寻找时的惶恐,其心理描写是那样真切可信。特别是写到一位战友为等待寻找武器的他,近乎野蛮地逼停行驶中的军车,而采取那种只有战场上才可能出现的非常举动,看起来颇为令人震撼与感动。李鑫的《英雄山下的宿营地》是一篇续篇式的书写,作为记者的作者同烈士母亲的联系与寻找,体现了人们对烈士的深沉祭奠,对生者的那份情意,其动人的力量在于告诫人们,永远不应忘记那些为国捐躯者。裘山山对高原人物的生动刻画,源于其细微的观察与真诚的体味,读起来使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和温暖。苗长水的《精英参同出一门》和马晓丽的《野战师速写》都是对军营人物的素描与速写,从这些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优异素质和作风,庶几可以看出当代军人的智慧、风采,既令人振奋也令人喜爱。王宗仁的散文《不冻泉》是对湮没在往事中的真切记忆,对高原人物牵肠挂肚般的描写,似乎来得更加激动人心,反映了作家那一副真诚炽热的情怀,这是散文写作最重要的品质。王龙的散文《刺刀与灵魂的较量——一位日本作家笔下的南京大屠杀》是一篇颇具新意、值得关注的佳作。作品讲述了一位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成员石川达三的命运,来向我们揭示日军侵略战争中的舆论宣传与管控制度,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所不了解的历史事实与真相。祝勇的《隔岸的甲午》是对历史精确的勾勒与切近究里的反思,散文写作也需要这种手笔。贺捷生的《闻鼙鼓而思良将》、黄传会的《站在辽宁舰甲板上》、堆雪的《金属剥落的声音》、祁建青的《伍豪的花石峡兵站》、李钢林的《黑桦树上的手机》,都是作者花了一番心思、题材上也颇为独特的作品。虽然就篇幅而言都不算长,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在年度的散文写作中,不少作家都是在对大部头作品运斤成风之后,来进行这种短章简制的写作的,但同样写得认真而富于内蕴。在他们的笔下,那些曾经拥有的感受与记忆、细节与人物、生活与影像,都散发出了酒一般的醇香,无不显示出作者眼光和笔道的老辣,虽然在行文时看上去颇为从容而简淡,但仍然是直抵读者心灵的。 报告文学从题材的选择与呈现的质量上看,不能算是一个大的年份,但在编委的严格筛选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可看甚至是精彩之作。张春燕的《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再度把人们的视线引向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去审视西路军特别是女战士们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并在对她们的今昔所作的沉痛而悲悯的叙述中,深情地赞美了她们是如何在充满血污、苦涩遍布的土壤上开出璀璨夺目的信念之花的。而以体现强军梦为主题的作品,更是不少作者的选材指向,并且也体现出了应有的独特性,以及精巧性的呈现。如张子影的《一个人和他的世界》以极为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一个雷达兵的对自身事业的执著与热爱。王甜在其《中国阿甘黎登贵》中,描写特种兵黎登贵有着怎样的艰苦的成长经历,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奔跑,跑赢了最强大的对手,登上了世界的领奖台。纪莹《巡逻关键词》用实地采访获得的边疆官兵的大量生活细节,书写了边疆军人对职责使命的坚守中所体现出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精神。乔晖的《出征阿拉比诺》借强手如林的国际性军事比赛场为背景,来展现中国坦克兵的战斗意志和拼搏风采。郑健的《飞越第五空间》所描写的是直升机部队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的卓越表现和英雄气概。魏远峰的《“飞士官”的强军梦》是对与飞行相关的士官的素描,这类题材过去鲜有涉及。赵江的《“狼班”虎班长》是对基层人物形象的有力刻画,并且告诉人们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基层官兵,今天的战斗意志和作风是怎样锻造和养成的。冉启培的《生命高度》通过记述高原巡逻兵在艰苦条件下执行任务的经历,来反映高原军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由上可见,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性的特质,有其特殊的作用与功能,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体裁,但在如何加强其更为前沿性与思想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