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阿来:中国人缺的不是信仰 而是基本的道德(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腾讯文化 贾嘉 参加讨论

    二、看民族问题,要站在更高的维度上
    记者:感觉上,不论您在写作上,还是思考上,都能做不仅仅站在自己民族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种超越是怎么做到的呢?
    阿来: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华裔历史学家,华裔,意味着他的居住地已经不在国内了,而且,他在美国有着比较高的成就。有人就问,为什么你到了美国,就能做出比生活在大陆的同时代人取得的成就更高?是不是美国的环境更自由?他回答说不是。他的解释是,在到了国外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人有不同的维度。在中国,我们过去一直只注意一个维度,就是国家民族的维度,强调自己的所属,强调集体。其实,还有一个维度比国家更小,是个人;但同时又有一个比国更大的维度,人类。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属于国和族的人,我们还是个人,同时,我们也是人类的一部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看待一件事的时候,就有了三个不同的角度。
    在国与族的概念中,有时候就会涉及到,为了集体的利益,把个人牺牲掉,那我就要想一想,如果真的值得我当然愿意,但是如果不值得呢,如果只是操纵这个国与族的一部分人要把我牺牲掉,我干不干呢?第二,国与族的所有道理都是对的吗?历史上所有战争都是国族之间发生的。在这种时候,只有站在人类的角度,你才能把事情看清楚。
    记者:立场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民族之间如何尽量避免误读。比如在驴友们眼中的西藏,其实就和真实的西藏有很大差距。在那些千篇一律的游记里,人们往往误以为西藏这个民族是一个宗教,一种单一的文化……
    阿来: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开这个专栏(腾讯《大家》专栏),刚好,这些年,我写了一些考察不同地方的行记。文化的多样性,不止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间,一个民族的内部,也是有多样性的。这对中国人来说很好理解,光是汉族,就有着那么多的方言,北方还好一些,在南方,可能几十里地就有一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区,历史不同,对家国的认同程度也不同。这种民族内的差异性,在我今年的专栏里每一篇都有描写,这个话题,大概会写一年,十二篇。(记者注:阿来先生的《武威记》、《平武记》、《山南记》、《丽江记》将于近期在腾讯《大家》频道连载,敬请期待)
    记者:这个新的系列,有一个整体的名称吗?
    阿来:名字还没有想,但话题已经确定了,而且都会用差不多是纪实的方式来写。虽然我更擅长讲故事,但形式还是要由内容决定的。如果用小说这种委婉的方式来讲,大家会觉得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不真实,第二,更高层级的读者会从小学美学的语言、修辞、形式来看,反而对小说关涉到的内容和观念会疏忽。在写《瞻对》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是用小说还是用纪实形式,最初我是想写小说的,但是在拿到所有的材料以后,我觉得不需要(用小说的形式)了,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现实比想像还要复杂”,就《瞻对》这个题材来说,可以说历史和现实都比想像复杂。
    记者:就《瞻对》的历史价值而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一个是之前我们提到的借鉴,就是如何避免历史的不断重演,另一个方面,是历史会有不同侧面,对同一件事,每一个人的记录可能都不同,这一点您在写作时是如何处理的?
    阿来:我就是把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梳理,采用哪些,不采用哪些,给出判断。但其实这些材料背后的基本事实是一样的,甚至有些事实是通过把不同材料拼接起来得出的结论。
    记者:那么如何辨别材料的可信度?比如官方材料和民间材料的差异?
    阿来:官方材料也是有很大可信度的,毕竟那个时代没有新闻通稿,很多东西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或者大臣写给皇帝看,皇帝再作出批复。那个时代也没有媒体,政府也没有什么宣传的考虑,所以虽然里面肯定包含着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但作伪的可能毕竟少一些。但是它存在一种问题,就是直接处事的官员们也会像现在很多官员一样,瞒报啦,推卸责任。
    记者:您写的作品其内容都是关于民族题材的,这些作品整体而言,在不同民族的读者之间得到的评论反馈,是否会有明显差异?
    阿来:都一样。当然,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预设立场,而且大部分读者都会有一个国族概念的认同,如果你写的东西不符合他的预设,他就要骂人了。包括汉族的读者会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写,藏族的读者也会说,你是藏族人,怎么可以站到汉族的立场去写东西,我说,我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说的,我的写作早就突破了所谓“少数民族写作”的思维方式和路数。但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在我预见得到的,我知道它必然会发生。
    记者:在中国,像您这样能够站在民族文化互通角度的写作者,感觉应该并不多?
    阿来:非常少。
    记者:这种情况下,是否会感觉到自己负担了一种重大的责任?
    阿来:我也没有觉得责任有多大,毕竟一个人写作到一定程度,有些责任自然而然就担起来了。对现在很多年轻作者来说,写作就是一种艺术活动,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责任。但写作就是这样,当一步一步把你引向深入的时候,它最终会让你意识到,有些责任是你想逃避都逃避不了的。那么我们就承担下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