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徐则臣: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个耶路撒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newdu 参加讨论

    作者:舒晋瑜
    采访者:舒晋瑜
    受访者:徐则臣
    一部看上去貌似生僻艰涩的小说《耶路撒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被评论家誉为是70后作家迄今最具雄心的长篇作品。作者徐则臣力图全景式地观照70后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困惑,探索他们进入中年之后的心路历程。
    该书自出版以来,已先后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等。《耶路撒冷》外文版权代理由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取得。这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使徐则臣的写作更为自信。他的写作是循序渐进的,从短篇、中篇到长篇,这个历练保证了他对每一种文体都有一种基本的平衡感。他不掩饰自己写作的“野心”,因为如果眼不高,手便会更低。他希望自己的这部小说完成后,这个题材别人就可以不必写了。他用这个想法激励和督促自己。
    记者:小说的结构采取了人物小传式的结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每一章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并且在景天赐为中心,前后故事的主人公是对称的。这么富有匠心的设计,使我猜测你在写作开端就画出一副人物关系表。
    徐则臣:这个结构的确是写作之初就设计好了,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关系表。倒没有刻意要去做一个关系图,构思多年,在心里盘桓久了,人物自己就慢慢浮出了水面。这个对称的结构是想突出一个人的死对这群人的重要性。景天赐很小就死掉了,但他很多年里都坚硬地矗立在活着的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他们在“到世界去”的过程里,一直是扭着头盯着这个死去的发小,而“到世界去”意味着“出故乡”,也意味着“回故乡”,这一出一回,都以景天赐为原点,所以用了这个对称的、人物小传式的结构。当然,这样的一个结构也跟我对当下世界的理解有关系,网络时代,高度发达的科技和资讯,世界是平的,也是透明的,就一件事而言,说是历时性的,毋宁说是共时性的,小说的结构也力图印证这一理解。
    记者:《耶路撒冷》以开放的视角描述70年代人的命运,标题却是《耶路撒冷》。这是必须的吗?我想如果一般的70后作家的写作,多会止于向“内”的视角。然而“耶路撒冷”出现了,它的出现,有何更深的寓意?
    徐则臣:在我,是必须的,我找不到比它更合适的题目。我写小说,多半先有题目,题目取不好,写不下去,题目规定了我写什么、如何写。在小说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一直笼罩在这题目的气场下,这种感觉让我相信,取对了。向“内”有两种:一是局限于自我的“内”;二是深入自我的“内”之后再出发,源于“内”又超越“内”,进入一种更宽阔、复杂、普遍意义上的,具有质疑、反思和寻找能力的“内”,《耶路撒冷》是朝这个方向努力。耶路撒冷跟宗教有关,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信仰的象征,一种理想主义,一种能够让我们内心安妥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个耶路撒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