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冯骥才:一手撑世界,一手写文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早报 newdu 参加讨论

    昨日冯骥才从天津赶来图书订货会现场并带来六部新书,其中有些书甚至是前天晚上刚从印厂下来的。六部书里不难看出这个“活动家”的责任感,比如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对最后一代挑山工的口述史呈现。但如果问这位作家最想写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国民性。”
    201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于1月8日到10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780余家参展单位携50万种图书参展,作家冯骥才、迟子建、毕飞宇、阿来、曹文轩等将在会展期间举行现场讲座、交流。昨日,冯骥才从天津赶来现场,并举行了共六本新书的发布会。
    北京图书订货会自1987年创办以来,至今已举办第27届,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华文图书订货会。
    转型活动家的文学家
    因为作品《挑山工》被选入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作家冯骥才。在当代文学史中,这名学画出身的作家先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而后又以市井小说名世,作家阿城曾评价这种风格为天津式的“侃”:“调侃自己,应对神速,幽默妩媚,像蚌生的珠而不必圆形,质好多变。”
    但翻看冯骥才的履历,可以发现“作家”被夹在越来越多的显赫头衔中,已经毫不起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乃至在天津大学,还有一个“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简单地从这些材料推断,或许能得出一个结论:如今的冯骥才大约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了。
    在当下,一个文学家转型成“活动家”往往容易被套进资源变现的思路来理解,但对冯骥才来说,他即便在变现,也并非为了自己:之所以有这些头衔加身,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化。2003年开始,他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2004年他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用以调动社会力量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存和民间文化传人;2009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今年2月,他就满73周岁了,外人觉得他不像70多岁,他自己也“忘记年龄所以永远年轻”,但坦言很多时候,会发现自己“劲顶不上来了”。“我做这么多事,包括在天津大学带研究生,就是希望把这种责任交给年轻人,要让他们知道,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
    昨日他从天津赶来图书订货会现场并带来六部新书,其中有些书甚至是前天晚上刚从印厂下来的。六部书里不难看出这个“活动家”的责任感,比如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对最后一代挑山工的口述史呈现;而在他的诗词题画结集、雕像收藏赏玩中,也能体现一个知识者的趣味。但如果问这位作家最想写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国民性。”
    这可以看做他1980年代以来那些市井小说中潜伏的主题,但这些年来,思考在延续,创作却不断被延宕。如同很多人在地铁、公交车上一手扶栏杆,一手发短信,冯骥才说自己现在也处于“一只手撑住外面的事情,一只手赶紧写”的状况。而2015年里,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做完《俗世奇人》的第二部:一年多前他就已经写完了,只是搁在那里,没有时间修改。“我也希望年轻人赶紧顶上去,可以让我去做我的老本行: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