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艺批评主体性的阙如与滥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欲提升文艺批评的水准,必须对文艺批评的主体性有更深入而准确的认识,既尊重它,又能够引导它。
    ●真正的批评家要能够从种种社会组织行为、友情关系、金钱关系中解放出来,让批评某一文艺现象或者作品作为自己向往做的一件事,不必顾及他人的愿望,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审美判断,才会使批评成为真正的主体性批评。
    ●把一切外在的政治性、道义性因素割去,只剩下审美性,艺术的目的就是它自己,听上去很美好,但其实也不是人人都认同的。
     
    文艺批评的主体性:
    不虚美,不隐恶
    文艺批评状况之令人不满意,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判断,因为总还是有人满意的。某位知名作家写出一部新作,会引来一片赞誉,这样,作家满意,喜爱这位作家的读者也满意。但是,大家都满意吗?未必。只是批评的声音很可能被叫好声遮蔽。于是,文艺批评状况之令人不满意的话题总会端上桌面。因此,我们先要承认,这个问题说到底是一些人对一些作品的评价令另一些人不满意,因人而异。曹植《与杨德祖书》云:“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即是说,文艺批评不容易达成共识,历来如此,“诗无达诂”罢了。
    但文艺批评不容易达成共识并不能成为放弃批评的理由。在社会分工的背景之下,文艺创作这种精神生产已经相对独立于其他领域,甚至在精神生产领域内部,文艺的审美内涵也不是任何人一眼而可望穿的,文艺批评应运而生。文艺批评的目的是运用批评主体的知识、立场、感悟去评价作品,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另一面则是揭示其审美的缺陷,用西汉班固对《史记》的评语来说,就是“不虚美,不隐恶”,从而使非专业化的大众超越自己对作品的直觉,获得审美的愉悦与教育。19世纪的别林斯基亦认为,美文学感受力是被美文学的分析和理论所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因此,他主张刊物应该提供文艺批评。
    由此,对于文艺批评者来说,不是从迎合某些人的愿望出发,而是从作品的实际审美内涵及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出发,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这是其应该得到尊重的权利,用一个词儿,叫批评的主体性。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批评者主体性阙如,另一方面是滥用主体性,共同的后果是使得真正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难以产生更大影响,一个健康社会所需要的审美理念难以传播,平庸之作甚至损害人性的作品却堂而皇之地得到张扬,误导人们的审美趣味。因此,欲提升文艺批评的水准,必须对文艺批评的主体性有更深入而准确的认识,既尊重它,又能够引导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