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拂去尘埃见诗意——评《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 陈义海 参加讨论

    
    《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美]阿尔弗雷德·哈贝格著,王柏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不是一个诗歌的年代,但总有一些诗人永远不会消失在读者的阅读名单里,其中包括十九世纪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
    早在1984年,中国大陆就出版了由江枫先生翻译的第一部《狄金森诗选》,这部诗选因译笔准确传神、简洁凝练,一直颇受读者欢迎,多次再版。与此同时,那些潜藏着激情却又捉摸不透的诗句(特别是那些尚未翻译的部分)不断吸引新的译者前来尝试,以至狄金森诗歌的中译本选集多达十几种。
    可是,另一方面,中文读者却一直没有机会阅读到狄金森的传记,无法全面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事实上,关于狄金森的创作,有许多谜团无法破解,而她的创作与她的生平如此复杂地纠结在一起,以至于不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以及她与同代人之间的交往,就无法体会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体验以及创作中的特异之处,包括她生硬的语法、独特的用语、不合常规的韵律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阅读狄金森诗作中译本的同时,读者迫切需要一部信实的狄金森传记。
    自从1920年代狄金森在美国引起关注以来,传记研究始终是狄金森学界的热点。何况,她的神秘以至于晦涩的人生,从来令传记作家们充满向往。“这个留下了近两千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哈贝格“中文版序言”)
    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因为狄金森的世界“离不开有形和无形的门、墙壁以及各种栅栏以保护她的隐私”。(哈贝格“中文版序言”)在诗人离世之际,大量书信已被销毁。由于家族遗产纷争,诗人的手稿和书信分散在各处,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生平资料丰富的历史人物,固然是一个理想的传主,但是,生平事迹缺乏且神秘,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合适的传主,因为作者可以挖掘别人没有注意、没有关注过的材料,可以用合理的假设或想象填补历史的“真空”。
    正是这些“真空”吸引了阿尔弗雷德·哈贝格教授。当然,哈贝格教授被狄金森吸引似乎不仅仅出于一种学术上的冲动;确切地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使他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探险”。1994年,在完成《老亨利·詹姆斯传》后不久,他忽然丢掉了“饭碗”,辞去了堪萨斯大学英语系教授的职位,卖掉了房子,跟妻子一起隐居到了偏远的俄勒冈“失落的草原”。他住进了自己修建的房子,在房子还没有通电的情况下开始了狄金森传记的写作。他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赌注。”哈贝格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哈贝格意识到,以往的狄金森生平研究中存在着很多“裂缝”,这些“裂缝”为一些研究者的主观臆断提供了可乘之机,他决心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挖掘新的材料,完成一部信实、全面、深入的诗人生平。他从浩如烟海的法律档案、教会档案中,从狄金森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中,以及诗人的未刊信件的片段中,找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有效填补了狄金森生平中的许多“裂缝”。
    当然,传主生平的“裂缝”越多,给传记作者留下的空间就越大。传记作者需要有“大胆想象”的勇气,但更需要有“小心求证”的严谨。哈贝格教授在这部传记中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以时间为经,以狄金森家族及狄金森自己的生活为纬的全景图。几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件,都是建立在翔实的一手材料之上的。从该书最后的附录部分,读者不难看出,作者所查阅的一手资料的数量多么巨大,涉及的领域多么广泛。在信息化时代尚未到来的1990年代,大部分资料都需要作者实地走访,逐一核实,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在这部传记即将问世之际(2000年),有学者发现了一张照片,并确信为狄金森的照片,于是,他为此写成了一篇数千言的考证文章,作为附录之一收在传记中。十多年后(2013年),当这本传记的中文版即将面世时,他又在这篇文章的后面加了一个“作者附言”:“自从这个附录出版以来,十二年过去了,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关于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尚未找到任何证据。至于把这张照片推测为艾米莉·狄金森的肖像照,也仍旧停留于以下结论:这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推测。———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于2013年4月”。作者严谨的学风于此可见一斑。
    狄金森一生留下近二千多首诗作,几乎很少发表。她创作这些诗,首先是为了她自己;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出版”着她的诗集:亲手用针线将诗作缝制成小册子,却不向任何人提起它们的存在。不过,无论是她缝制在小册子里的诗歌,还是通过书札寄送给友人的诗歌(她自己选择的另一种发表方式),都没有透露出明确的创作动机。而且,正如该书作者所说:“大多数作者想当然地认为,狄金森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寄希望于人们的阅读和理解。然而,不论她究竟作何打算,其大部分诗作并未跟友人交流过,这个事实警告我们不可臆测。”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试图揭开她的许多生活瞬间与她的一首首诗歌之间的“谜团”。
    这部传记完整地引用诗人的诗作七十多首,部分引用诗作则有九十多首。哈贝格结合诗人的生平对具体诗作的解读常常出奇制胜,在文本解读和生平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狄金森传既是一部生平传记,也是一部诗歌的、诗学的、诗意的传记。如果说狄金森的诗歌是被久远的时间和她神秘的生活蒙上了双重的“灰尘”,哈贝格在这部传记中则是试图拨开这些“灰尘”,让诗意浮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传记时,时时窥见到人生与诗歌交汇的神秘瞬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