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读者是不是上帝(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目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张江:一部分人的确是出于休闲娱乐的目的去接近文学。这无可厚非。休闲娱乐也是文学的功能之一。但需要追问的是,即便是休闲娱乐,为什么偏偏选择的是文学?这说明,文学除了消遣休闲,肯定还有其他娱乐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我看来,这一独特功能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净化和提升。通过它,我们的心灵更加丰润,思想更加开阔,境界更加高远。我相信,明晰了这一点,一个作家就会懂得应该如何面对读者。
    舒婷:文学能干什么?文学艺术是改造世道人心的手段,是我们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我们这批人,以前插队时可能都看过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他说,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中间的桥梁,艺术包括文学要帮助人完成从自然人到理性人的过渡。在一些德国思想家那里,文学、艺术、美学也往往占据一个重要的中介位置,其价值不在本身,而在其之外。我的理解是,文学作为审美教育,目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为什么非要变好不可?的确,饮食男女,人之常情。无论是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还是近现代的鸳蝴派作品,无论是武侠、言情、侦探还是更广泛的网络通俗小说,许多作者都在瞄准读者最简单的欲望,提供最粗糙、最直接甚至最粗暴的满足。这些满足感来得如此容易,暂时让读者忘掉了现实生活的种种磨难与不易,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提供了白日梦和麻醉剂。因此,文学的休闲价值应当得到承认——但得到的,也仅仅是“承认”。文学决不是让我们的人性原地踏步。
    人有“向上”的一面。如果“仅仅”满足于饮食男女,人性就等于动物性。人不会满足于停在原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人性总是在历史实践中自我提升的。这“向上”的一面才是人的本质。
    文学曾经承担而且应当继续承担提升读者精神世界的任务。一方面,我们小时候读的《创业史》《山乡巨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作品,展现了典型人物的崇高一面;另一方面,《九三年》《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这些作品里真正打动人的,也不是打斗、凶杀、家长里短或者三角恋,而是主人公在危机中爆发出来的超出常态的意志力、决断力和情感。不同历史语境下,作为人性“向上”本质的体现,这些文学作品反过头来激荡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改造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固然,提供对读者常态需求的低层次满足,是一部分文学的功能;然而,真正优秀的文学,必须使读者受到高层次的精神涤荡与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以提升精神素养为己任,而不仅仅针对读者。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不应是一味的迎合,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启蒙者式的居高临下的教训。作家必须不断从与读者的积极对话交流中获取信息、改造自身、深化认识;读者以各种媒介渠道与文学、作家产生真诚的反馈与评判。重新发展出作家与读者的良性互动,让读者主动参与、积极反思,让作家主动调整、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反过来既教育读者也促进作家,真正完成提升全部人口精神素养的重任。
    张江:将读者定义为上帝,一味取悦迁就读者,迎合市场中的低俗趣味,表面上看,似乎给予了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事实上,这是以麻醉的方式在愚弄读者。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而言,对读者真正的尊重,不是迎合和取悦,不是投其所好,而是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与读者展开心灵对话,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让读者在对话与交流中得到精神的陶冶,思想的升华。毕竟,这才是人民大众需要文学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