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读者是不是上帝(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建立并成为对话引导者
    张江: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存在本质不同。物质产品的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中心,遵循的是“有求必应”的逻辑,谁准确把握了市场,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消费者最直接、最具体的物质渴求,谁就是商海的王者。精神产品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满足的是人民大众向善、向美的需求,是借由精神的成长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这种根本需求有时又与短期内的市场需求相矛盾。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在创造精神产品时,不能一味“满足”“取悦”,还要引导和校正。
    李春青:文学家创作文学作品,读者接受和欣赏作品,二者以文化市场的流通为中介构成供与求的买卖关系。从表面看来,文学艺术这类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流通与传播似乎与一般商品毫无二致,因之,“顾客是上帝”的商业性口号也很自然地会推衍为“读者是上帝”。然而事情或许没有这样简单,这里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般商品的生产是以物质消费为目的,因此生产者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以消费者的好恶为好恶,只有这样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丰厚利润。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生产就不是这样简单了:生产者与接受者都是主体,将二者连接起来的精神产品也不是纯粹的客体,不是受动之物,而是一种活的精神世界,是两种主体交融沟通的领域。这就是说,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与接受者应该是一种对话关系。
    现代社会,精神产品的“对话性”就更加突出了:生产者向着接受者言说,接受者自主地接受或者否定,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生产者反馈自己的意见,生产者作出相应调整,继而展开新一轮的对话过程。在如此循环往复的对话中,生产者与接受者彼此沟通,形成共识,共同促进了社会精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就意味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与接受者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是教化与被教化、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交流、协商与契合的关系。生产者不能高高在上,去扮演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的“立法者”角色;接受者也无需仰视别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评价各种精神产品,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在整个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对话具有“增值”功能,可以使精神产品向着更高、更丰富的层级提升。
    在以精神产品为中介的这一对话过程中,生产者毕竟应该更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因为“对话”是他们发起的,“对话”的平台是他们搭建的。因此,包括文学家艺术家在内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们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要积极主动地将人类先进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审美趣味奉献给社会大众,要想方设法引导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