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爱的宝藏》:关于爱的隐性契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刘晗 菲利普·索莱 参加讨论

    
    菲利普·索莱尔斯
    
    重复的母题始终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轮番登场。爱情不过是男女主人公换了名字的再一次温习,正如菲利普·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所言:“这两枚戒指是为16世纪末的一对男女打造的,如今戴在我们的左手上。我们接替了何人的位置?不得而知。”作为小说家和结构主义者,索莱尔斯的《爱的宝藏》弥漫着虚构的浪漫氛围、碎片式的松散叙述以及符号学的深邃意境,挣脱了时空的束缚,在超小说的语境中展开了一场爱的隔空对话。
    所有人世间的宝藏在时光的沙漏之下,惟有爱浮出水面,索莱尔斯即是爱的打捞者,罗兰·巴特说:“世人所要做的,便是像索莱尔斯学习。”司汤达也曾说:“爱,在我眼中,从来都是最要紧的,或者说惟一的事。”在百年的沉浮中,索莱尔斯与司汤达共同坠落在爱的旋涡中,讲述爱、歌颂爱,在隐性遥契之间丈量着爱的变迁。虽然索莱尔斯大量引用司汤达的作品,但他描绘的并非司汤达,而是经由阅读内化到个人体验的“司汤达化”的索莱尔斯。
    时间旅行者倘若受到神灵感召,一定会心有所感。《爱的宝藏》中的“我”与意大利女子米娜因司汤达而结缘,在司汤达的爱情观中反观自身的处境,期间还有司汤达笔下的人物蒙太奇般的还原以及他在私人书信、日记中的间断性自我倾诉。司汤达终生都爱恋意大利女子马蒂尔德·邓波夫斯基,但马蒂尔德始终未接受这份感情。为了探究爱情的本质,司汤达写了《十九世纪的爱情》(又译《爱情论》),书中很多女子均有马蒂尔德的形象。巧合的是,在《爱的宝藏》中“我”的情感体验也与司汤达对爱的诠释遥相呼应:“1818年3月,司汤达在米兰发现了爱情,真正的激情之爱,同时饱尝了爱的温情、复杂、沉醉与灾难。而和米娜一起,‘我’再度唤醒了他,跟随他的脚步,重新踏上意大利的征程。”司汤达和索莱尔斯对于世事情感的质疑从未停止,他们长期蛰伏于大众的视线,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出版10个月都未见任何记者阅读、分析与赞赏,因为他不愿被收买的读者在仇恨和恐惧中度日,如此不善交际让他在法国文学界的名声远低于福楼拜,而“我”也隐居在威尼斯,某种程度上,他们只扮演了执笔人的角色,真正的写作者是他们背后的女子。
    米娜与司汤达的渊源更加深化,她专攻法国文学,但只研究一个作家——司汤达;另外,米娜的名字就源自司汤达的短篇小说集《红与绿》中的短篇《米娜·德·旺盖尔》,父亲为了消除人物怪诞疯狂的性格,在此基础上给女儿的名字多加了字母“n”——Minna,这似乎也来源于司汤达写作的怪癖之一——使用加密语言,将文本编成密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