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江南山乡民俗风情的抒情诗——评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二是通过饮食信奉等透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
    民以食为天,饮食菜肴最能体现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温饱、贫富与习性爱好。
    首先,看陈先晋家的夜饭:
    桌上点起一盏没有罩子的煤油灯,中间生个汽炉子,煮一蒸钵的菜,清汤寡水,看不见一点油星子。炉子的四周,摆着一碗扑辣椒,一碗沤辣椒,一碗干炒的辣椒粉子,还有一碗辣椒炒擦芋荷叶子。辣椒种族开会……
    看到这桌“辣椒种族”开会,不禁令人想起湖南流传的一首辣椒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曾背诵给斯诺听过:“远方的客人,你请坐,听我唱个辣椒歌。远方的客人,你莫见笑,湖南人待客爱用辣椒。虽说是乡里的土产货,天天可不能少。要问辣椒有哪些好?随便都能说出几十条。去湿气,安心跳,健脾胃,醒头脑,油煎爆炒用火烧,样样味色好。没得辣子不算菜呀,一辣胜佳肴”。可见辣椒是湖南山乡的主菜,《山乡巨变》中陈先晋的夜饭“辣椒种族开会”就写出了湖南山乡饮食的主要特色, 这辣椒歌在陈先晋的“夜饭”桌上“具体化”了,因为他家只有五口人吃饭,故而只写了四碗辣椒一碗白菜汤。既显示了陈先晋家节省、清贫,也显示了陈家一家人坚忍吃苦的精神,又生动地展示了湖南人爱吃辣椒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
    其次,看陈先晋的信奉:
    他跟他婆婆,每年大年三十夜,子时左右,总要把一块松木柴打扮起来,拦腰箍张红纸条,送到大门外,放一挂炮竹,把门封了,叫做封财门,守了一夜岁,元旦一黑早,陈先晋亲自去打开大门,礼恭毕敬,把那一块松木柴捧进来,供在房间里的一个角落里。柴和财同音,就这样,在陈先晋心里,财神老爷算是长期留在自己家里了……他盼望走运,常常想在路上捡一块金子,也想从山里挖出一窖银元宝来。不过,金子也好,元宝也好,似乎都不愿意和这老倌子做朋友,到目前为止,它们都还没有到他们家做过客,一回也没有。
    这里通过陈先晋请财神细节的生动描写与盼望拾到金元宝的幻想,真实地揭示了旧式农民迷信、愚昧、渴望发家致富的心理追求。书中亭面糊算命的民俗,也是很精彩的,特别是对算命瞎子的“胡言乱语”的揭示更是让人捧腹大笑。亭面糊的请瞎子算命与陈先晋的请财神,两厢呼应,异曲而同工。典型的细节描写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样,典型的民俗的描写也胜过千言万语。
    三是通过游戏、演戏等民俗展示人物的性格及社会的变化。
    湖南人乐观、爱热闹、爱唱戏、爱看戏。就笔者所知,湖南除京戏、汉剧外,还有湘剧、湖南花鼓戏、祁剧、皮影戏、高跷戏等。《山乡巨变》中写了演戏,打扑克、下军棋、拉二胡、唱花鼓戏、舞龙灯、舞狮子、摔跤、田头唱歌等民间风俗,作家写这些,不是单纯为写民俗,而是通过写民俗来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比如,在《入夜》一章中写邓秀梅、陈大春、刘雨生和盛清明四人打扑克,李月辉在旁观战兼替邓秀梅(新来的客人)“观场”。当盛清明打出一张主牌梅花六,陈大春则“啪嗒一声,把他粗大的右手拍在桌子上,冲出一张梅花k”,不怕被下家吃掉,以此显示“猛张飞”的冒失;刘雨生与精灵的盛清明作对家,打牌与他干工作一样,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既不冒失,也不玩假,以此显示其为人的本真;盛清明一面眼观三家打牌,一面与李月辉说笑,却乘人不备偷牌、换牌、悔牌,以此显示其治保主任的机灵;李月辉“观场”,一面说盛清明打扑克不老实,爱打电话,爱动手脚:擤擤鼻子,就是要梅花,眨眨眼睛就是要黑桃,并说他们“老实鼻子空,肚里打灯笼”,揭穿盛清明作假后,并说:“你呀,我看你还是少调皮的好,你越调皮,张芝园越不喜欢你”,以此显示其兄长的风趣。而邓秀梅呢?作为身负重任的下乡干部,她无意打牌,打牌只是她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在打牌中主要是注意观察刘雨生等人的神情,以此显示其工作的细心。
    方言俗语的光彩
    《山乡巨变》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民俗的方言土语或谚语,以此来揭示主题,揭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心理活动。谚语、歇后语等民俗语言的大量运用,使作品更闪耀着民俗文化的光彩。比如用以表现走互助合作化集体致富道路的谚语就有:“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一个好汉三人帮,一根屋柱三个桩”;“人往高来水往低”;“公众马,公众骑”等,表现不愿走集体化道路私有观念的谚语有:“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心隔肚皮,饭桶隔木皮”;“聋子擂鼓,各打各的”;“叫花子照火,只往怀里扒”;“野猫借公鸡,有借无还” 等,这两类谚语针锋相对,都来源于民间,但生动、形象、风趣,能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生活习惯,给予有声有色的显现。还有许多迴然不同的为人处世哲学的谚语如“少吃咸鱼少口干”;“不上当,不成相”;“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到黄河不死心”;“打开窗户说亮话”。关于农事的谚语那就更多了,比如:“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田要冬耕,崽要亲生”;“喂猪没巧,栏干肚饱”;“有种有根,无种不生,什么蔸长什么苗”。盛佑亭老人的“养牛经”更是把农民对牛的习性和感情写得生动、具体、传神:
    “人畜一般同,”面糊接着说,“平常人骂人‘笨的像头牛’,拿牛比笨人。其实,牛哪里笨呢?它机灵极了,就欠阎王老子给它一个活泛的舌头,不会说话,它一天要吃三巡水,田里的水有粪尿,它不肯喝,要到塘边去,越口里的活水,它顶爱吃。一眼塘里的水,水牛吃过的地方,黄牛不肯吃,黄牛吃过的地方,水牛闻一下,就昂起脑壳……”黄牛水牛是前世的冤家,不过习性也差不多,比如在数九天里,凌冰一样的冷水,黄牛不吃,水牛也不闻。打点牛的人要费力烧些热水给它们喝。要不,一天一夜不进一滴水,肚里风科百叶干坏了,车不动,不要说做功夫,命都保不住,你以为呀……
    在下雨天赶牛耙田,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牛也有蓑衣,但没有斗笠,只有面糊老人的牛“头上的两角之间绑了一顶破草帽”,他叫戴草帽的理由是:“人畜一般同,人的脑门心淋了生雨,就要头痛,牛也一样。”
    这两段描写,一是对“人畜一般同”的谚语的生动描述,一是对“笨的像头牛”谚语的批判和反驳,通过对谚语的认同与否定,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与耕牛之情,显示了农耕社会深深的历史痕迹,这是写谚语,是写人,也是写史。《山乡巨变》中的方言谚语是很丰富的,既有旧社会轻视妇女的谚语如:“母马上不得阵”;“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妇道人家跳起脚屙不得三尺高的尿”;也有与之相反的称赞妇女的谚语如:“穆桂英挂帅,樊梨花西征”等。还有关于气象的谚语等等。
    《山乡巨变》中关于民俗的描写是十分丰富的,既有关于虐杀女婴的陋习,也有关于女子缠足的恶俗,还有许多古老民俗在新社会的演变、蜕变,或逐步消失,如亭面糊岳母的丧事,刘雨生与盛佳秀的婚礼,赌风的消失等,所有这些既保留了传统民俗的优点,又去掉了旧式民俗的迷信糟粕,并且融进了新的风俗、新的时尚,使其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作为一个高明的艺术家,周立波在文学作品中,既生动自然地描写了民俗风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异性,又熟练老到地运用民俗风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异性为揭示作品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激情服务。其运用之妙,几乎进入天衣无缝、自然天成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