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明清文学中的徽州图景(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朱万曙 参加讨论

    四  书香徽州
    今日作为旅游地的“徽州”,与其他旅游地相比,其书香的味道更为浓郁。在旅游宣传上,当地人往往不自觉地强调徽商的富有,甚至将汤显祖的“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视为夸赞徽州的诗句,也因此,徽州的书香文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消减和遮蔽。这实在是时代对徽州的误读。当我们回到明清两代的文学作品中,既能感受到徽州的“金银气”,也能够闻嗅到徽州的“书香味”。
    徽州的书香首先来自徽州的读书人。从中原迁徙到徽州的世家大族本来就尚礼仪、重教育。南宋之后,朱熹理学成为徽州人推崇的对象,宗族期望族内子弟成就功名,明代中叶后徽商带来的经济基础又可以在物质上保证教育的基本条件。在这种种合力之下,徽州人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很多徽州的文献资料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徽州的各个宗族对教育的强调。休宁茗洲吴氏宗族的《家典》“家规八十条”中就规定:“族中子弟有器宇轩昂、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此是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30]很多家规里还有资助和奖励子弟读书应试的条文,休宁黎阳汪氏就规定:凡是读书的子弟,一年给1两银子的灯油钱;子弟能够到县学学习,给贺银2两;科举应试者,给试卷费用1两;能够考中举人、进士,可以在祠堂前插上旗子,在祠堂里挂扁额,考中举人,给予做旗扁的银子5两;考中进士的,给做旗扁的银子10两。[31]重视教育的风气,促使徽州自宋元以来人才辈出。一个宗族里往往是“科第蝉联”,一榜内同时有数人考取举人或进士。根据地方志记载,宋、明、清三代徽州共有进士2134人,宋代783人,明代508(文进士452,武进士56)人,清代795(文进士684,武进士111)人。[32]徽州甚至还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美传:“连科三殿撰”是指乾隆三十六年、三十七年、四十年,休宁黄轩、歙县金榜、休宁吴锡岭均为当年状元;“十里四翰林”则指同治十年,歙县洪镔、郑成章、黄宗惺、汪运鑰,所距不过十里,但同科均为庶吉士。正因为高度重视教育,明清两代的徽州读书成风,书生成群。
    徽州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大批的读书人,他们读书,进而著书,从而增添了徽州的书香气息;即使因生活所迫而入商贾行列的人,也因为曾经读书,而与各地读书人交往,传播了书香徽州的信息。于是,明清文学中书香徽州的图景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代曾经中了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却辞官回到扬州、过着逍遥名士生活的程梦星,是歙县岑山渡人。他少年时期被父亲安排在故乡读书,其现存的《今有堂诗集》即有《至白沙翠竹江村读书》一诗:
    剥剥啄啄客到门,闲庭风月穷黄昏。为学日益笑日损,顾影七尺惭乾坤。古人修词或谋野,高士避世尝逾垣。文章况藉江山助,诗书漫卷来江村。江村与我有夙分,吾翁吾叔经寒温。儿时曾过索枣栗,眼见读书秋树根。子弟直今渐抚壮,屐齿重破苍苔痕。整齐缃帙自位置,磐陀有石安尊琴。村翁喜客送菜把,兼致家醸倾瓶盆。执卷敬谢无事此,朅来雒诵防窥园。地偏心远客意静,天空林寂江声喧。淘河飞来不解事,举头道我如长言。青山影外擿秧马,烂银堆里吹江豚。眼前好景舍书起,风帆历历过篱藩。下帏如是足自笑,在家怅怨宁非冤。石阑点笔识吾过,夕阳去矣勤朝暾。[33]
    就个人而言,这首诗表达的是勤学苦读和把时间耗费在体验乡村山水的矛盾心情上。而就对徽州图景的表现而言,恰恰让我们闻到了浓郁的书香气息,不仅作者来江村读书,他的爷爷、叔叔都曾在此读书,他在儿时就看见他们“读书秋树根”。虽然是乡村,但这里“整齐缃帙自位置,磐陀有石安尊琴”,真正是个散发着书香气息的地方。或许正因为熏染着这里的书香,感受着江山之助,程梦星才一帆风顺地考取了进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