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真正文学批评家的风采——孙犁论现当代作家举隅(二则)(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曾镇南 参加讨论

    孙犁认为,研究一个作家,除注目于其成功作品的美质和光彩之外,更应倾力于说明这位作家成名之前长期的文艺学习、人生体验、写作实践等潜生暗长的过程。对于萧红,也要这样。孙犁说:“鲁迅对她的帮助并非从这一篇序言开始,我们应该探索萧红创作之源。鲁迅以自身开辟的文学道路,包括创作和译作,教育了萧红,这对她才是最大的帮助。”孙犁具体而扼要地引证材料,说明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她的作品中,有鲁迅散文的特色,有鲁迅所介绍的国外小说,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时代的聂维洛夫、绥甫琳娜等人短篇小说的特色。孙犁认为,“萧红的作品明显地受到同路人作家的影响,她一开始,就表现了深刻反映现实的才能。”“但更重要的是她走在鲁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上。她对时代是有浓烈的情感的;她对周围现实的观察是深刻的,体贴入微的。她对国家民族,是有强烈的责任感的。”萧红作品产生的背景,是民族生存面临危机的时代,是在日寇铁蹄下呻吟、挣扎的东三省沦陷后伤心惨目的现实生活。孙犁读着萧红写于30年代之初的作品,感到她所写的生活,她的行文的语法,多少有些陌生了。“但她究竟使我回忆起冰天雪地、八年抗战,使我想起了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牺牲,使我记起《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这,就是鲁迅所称许的萧红作品中表现得“力透纸背”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这,就是鲁迅在序中所说的《生死场》的“健全”的“精神”,会给予读者的“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这,就是鲁迅以含蓄的揶揄口气指出的《生死场》“大背‘训政’之道”,“扰乱了读者的心”的艺术功效——“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二、孙犁以其锐敏的艺术感受力,摄取了萧红小说给予他的最鲜明的感性的艺术印象,并提升为对其艺术特色的理性归纳。他具体而微地阐发了鲁迅所激赏的萧红作品中“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的“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也把握住了茅盾所指出的萧红小说中更为“诱人”的气质:“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孙犁是这样写的:“萧红最好的作品,取材于童年的生活印象,在这些作品里,不断写到鸡犬牛羊,蚊蝇蝴蝶,草堆柴垛,以加深对当地生活的渲染。这也是三十年代翻译过来的苏联小说中常见的手法。萧红受中国传统小说影响不大,她的作品,一开始就带有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味道,加上她的细腻笔触,真实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文字格调。初读有些生涩,但因其内在力大,还是很能吸引人。她有时变化词的用法,常常使用叠问,都使人有新鲜感。她初期的作品,虽显幼稚,但成功之处也就在天真。她写人物,不论贫富美丑,不落公式,着重写他们的原始态性,但每篇的主题,是有革命的倾向的。”“萧红小说中的人物,现在看起来,当然不能说是新人,但这些人物,尤其是令人信服的现实基础,真实的形象,曾经存在于中国历史画幅之上,今天还使人有新鲜之感。”他又说:“萧红可爱之处,在于写作态度赤诚,不作自欺欺人之谈,其作品的魅力,也可以说止于此了。”
    最后,孙犁严肃地总结说:“不想成为作家,注入全部情感,投入全部力量的处女之作,较之为写作而写作,以写作为名利之具,常常具有一种不能同日而语的天然的美质。这一点,确是文学生涯中的一种奥秘。”
    解开这个“奥秘”,孙犁就洞见了“一代英秀如萧红”这样革命而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命门”。而探索这种在大量文学现象中时隐时显的“奥秘”,大概就是试炼真的文艺批评家的一个考题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