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石一枫及其新作《恋恋北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2011-12-01 刘涛 参加讨论


    《恋恋北京》 石一枫 著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石一枫虽然是1979年出生,但也算是老作家了。他从16岁就开始写作,1998年,他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叫《流血事件》,这部小说已经具备了很多石一枫的特点,比如写小痞子、小伙伴、拍婆子、打架斗殴等。
    石一枫16岁那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看大院儿文化》,其中谈到他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觉得找到了自己,建立了自我认同。石一枫似乎特别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他好几部小说的主人公都叫马小军,比如《流血事件》的主人公就叫马小军。2006年,石一枫在《西湖》上发过一个中篇小说《不准眨眼》,里面的主人公也叫马小军。这篇小说写三个男人等一个海归女的故事,但通篇都是对话,石一枫的小说是话语的狂欢,但没有微言大义,只是抖语言的机灵,停留在语言的“华丽狂欢”上。
    石一枫最近几年特别勤奋,写了4部长篇:2007年的《b小调旧时光》、2009年的《红旗下的果儿》、2011年的《节节最爱声光电》和《恋恋北京》。如果把《红旗下的果儿》、《节节最爱声光电》和《恋恋北京》的关键词提炼一下就是:80后、成长经历、顽主、爱情。
    《红旗下的果儿》写几个80后主人公,高中、大学,以及工作之后这12年的成长经历。《红旗下的果儿》这个名字特别好,应该是借用了崔健的《红旗下的蛋》。《红旗下的果儿》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个是红旗,一个就是果儿。80后是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跟红旗隔得比较远,但是石一枫把“红旗”和“果儿”联系在一起,还是能够看出他的志向与立场的。《节节最爱声光电》还是写80后,只是把主人公变成了节节这个北京大妞。如果把《红旗下的果儿》跟《节节最爱声光电》放在一起,可以总结出一个公式,就是80=红旗下的果儿+声光电。红旗跟革命传统有关,声光电跟改革开放的传统有关,80后恰是处于这两种传统之下,何去何从,须自己选择。
    《恋恋北京》比起前两部有一些变化。第一,《红旗下的果儿》与《节节最爱声光电》写少男少女的成长经历,结果是少男少女都长大成人了。但是《恋恋北京》不再写成长经历,而是直接写这些大人们在北京当下的生活状况。前两部小说有点像30多岁的人站在当下,回顾以前的青春经验与历史,《恋恋北京》则像一个30多岁的人站在当下,感受当下的情况,试图理解当下的北京。第二,石一枫的抱负加大了,他试图理解一座城,而不仅仅是几个人。这部小说出现了一些石一枫童年记忆或者生活经验之外的人物,比如北漂、B哥、彪悍小保姆等。第三,就是石一枫对赵小提这个人物态度比较暧昧。此前石一枫对马小军是掩饰不住的欣赏,但对赵小提,他的态度有所变化:有同情,有批评,也有反思。石一枫“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但忍不住又做了一把大哥,但无论如何,石一枫是在告别自己的顽主时代。
    石一枫从16岁开始写作,写到现在十多年了,也修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形象。如今看石一枫的创作,就是看他“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个局。十五志于学,但是学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你给出的答案就是你最后所能成就的东西。但就石一枫而言,16岁的时候,他志于学的“志”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王朔。石一枫所立之志尚不够大,而且受王朔等人影响的时间也有点长。很多有才华的人在30岁左右会有一些光芒放出来,有些人在余生只是延续这点光芒,有些力量再大者在40、50岁的时候可能还会有变化,会有更强的光芒放出来。我期待石一枫会有更强的光芒放出来。

责任编辑:孙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