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三春争及初春景”——论《红楼梦》“三春”所指(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瑾 参加讨论

    三、“三春”指的是烈火烹油的三年时光,这三年构成了《红楼梦》叙事的主体
    从我们的语言传统来看,一直都可以用春秋来指时间或岁月,最早的史书就叫做《春秋》,史书当然是记载发生在一年当中的重要事件,书名《春秋》就泛指书中所记载的历史时期,是一段岁月的代称。庄子《逍遥游》“惠蛄不知春秋”中,“春秋”指春季和秋季,也就表示的一整年,所以,我们自然可以用“三春”这样三个美好的春天来泛指三年时光。
    我们来整理一下《红楼梦》的叙事时间,还是回到第十三回秦可卿临终之前托梦给王熙凤的内容,她说“不日将有一件非常喜事,但这不过是瞬间繁华,一时欢乐”,最终还是要“盛筵必散”,还是要“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从这件大喜事开始,到这瞬间和繁华的结束,就是红楼梦所主要叙事的故事。而这件大喜事指的是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从这个时间开始,《红楼梦》的叙述得以真正展开,贾府最繁华风光的日子拉开帷幕。也正是因为贾元春回家省亲,才有了大观园的落成,妙玉这个跟贾府并没有亲缘关系,又是尼姑这一特殊身份的少女进入了大观园,如果缺了她,金陵十二钗就无法完整。后来元春心疼这座园子,也心疼弟妹,就降谕让宝玉和姐妹们住进大观园,红楼梦叙事的主体,宝玉和年轻少女们才有了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所以可以说,属于贾府和四大家族的篇章从元春省亲开始,属于大观园的篇章从元春省亲开始,真正属于《红楼梦》的篇章也是从元春省亲开始的。
    关于元春的故事集中在十六到十八回,贾府闻得元春喜讯发生在第十六回,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元春省亲的日子正好是个元宵节,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个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日子,也是一年的真正开始,一个春天的真正开始。我们从这个时间点算起,到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止,是一年的结束,这中间,曹雪芹为我们描述了黛玉葬花、秋爽结社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同样是在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又是一个元宵,又是一年,又是一个春天,到第七十回,作者写到“年近岁逼,林之孝开了单子,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又写到“凤姐病了,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出来许多杂事”将这一年的结束一笔带过,这是第二年的故事,中间有“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等诸多章节及尤二姐、尤三姐的内容。也是在第七十回,黛玉得了一首好诗《桃花行》,姑娘们才说“万物逢春”,该起个桃花社,这又是一个春天。到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是中秋,是一个秋天,之后的章节里,仍是这一年的故事,但衰败和凄凉愈见明显,也就是到了秦可卿所说的“盛筵必散”的时候了。《红楼梦》的主要叙事就集中在这三年时间里,这三年是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三年,是属于青春和美好的三年。而这三年不过是一段短暂的韶光,贾府的衰败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所以作者的叙事时间一年比一年短,越来越急促,只有第一个年头,即“初春”最为美好难忘,占据了近四十回的篇幅;所以“将那三春看破”就是看破了这三年美好,看破了这种隐现的必然命运,所以惜春最终选择出家。
    既然是描述了三年的故事,写个三个春天,曹雪芹同样为我们写了三次送春,这三次送春,一步步送走了大观园的春天,送走了贾府的春天。这三次送春也分别发生在三个年头。第一次是“宝黛葬桃花”和“群芳饯花神”,分别出现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故事间隔并不远,也都是暮春落花时节,写到宝玉在树下看《会真记》,遇到“落红成阵”,恐践踏了,就兜了花瓣儿,到池边抖在池内。后来黛玉说撂水里不好,二人就一同葬了桃花,桃花在群芳之中,较早凋零。后来就是芒种节。尚古风俗在交芒种节的这日,要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一回中,不仅描绘了群芳饯花神,更有“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绝唱。这是第一个春天,第一次送春。第二次送春发生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依旧是“群芳送春”。在这回中,怡红院的八个丫头要单独给宝玉过个生日,后来却把各位姑娘和李纨都请了来。牡丹、杏花、老梅、海棠、荼蘼、并蒂花、芙蓉、桃花一一对应其人。麝月的签上是荼蘼,荼蘼是春天最后开的花,是送春之花。签上写着“开到荼蘼花事了”。还特别注明“在席各饮三杯送春。”这次夜宴实际上是女孩们为“花事了”而举杯相送的饯花会。第三次并没有明确写出“饯花神”或是“送春”的字样,但同样是在送别春天,这段故事发生在第七十回,作者写道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首《如梦令》,宝钗黛玉看了,都觉得新鲜有趣,进而起社填词。宝钗是《临江仙》,宝琴是《西江月》,探春是《南柯子》,黛玉是《唐多令》,宝玉则是《蝶恋花》,都与柳絮相关。“柳”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意象,它的谐音是“留”,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意词。同样的,柳絮也用来表达离别的含义,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苏轼的“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就都是代表。再来看少女们所填的柳絮词的具体内容,湘云写“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探春写“一任东南北各分离”,宝玉续到“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黛玉写“飘泊”,写“凭尔去,忍淹留。”无一不是与离别、送春相关,再看宝琴的《西江月》更是直接出现了“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所以说,柳絮词写在暮春时节,就是在表达一种送春的含义。作者在三个春天里各写了一次送春,可见作者对这三个春天的重视,那一段青春美好的岁月,那一段最富贵繁华的生活,作者念念不忘,送一次根本不能够,所以一送再送,又因为是三个春天,是三年时光,所以送三次却依旧依依不舍,可这样的春天再也回不来了,只能是“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与三春相对应,作者另外描写了“三秋”,脂砚斋说:“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有用起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做关键。”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地点出,作者三次写到中秋,描绘了三个秋天,这些都不是闲笔,同样是为了咏叹三个春天,咏叹繁花如锦的三年。脂砚斋所说的“用中秋诗起”指的是贾雨村与甄士隐会面的时候所做的诗,“用中秋诗收”指的是湘云黛玉凹晶馆联诗,最后由妙玉来收尾。同样的,在三年的三个秋天里,曹雪芹同样安排了非常重要的情节。首先是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对大观园少男少女们非常重要的诗社起于这第一个秋天,而正如上文所谈到的柳絮词,他们作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其中就有对逝去的春天的咏叹。在第二年的秋天,曹雪芹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而是安排了二尤的故事。第三个秋天则显得悲凉了一些,最美好的三年时光即将结束,萧瑟和荒凉的味道已经渐渐显了出来,抄捡大观园时,探春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已是对当时贾府状态的真实揭示,三年结束后的彻底衰落已成定局。所以,这一年的中秋,作者也写得格外悲凉,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悲音、佳谶、凄清、寂寞这样的字样已与贾府的生活极不般配,那些精致的服饰,那些小巧的玩意儿,那一只茄子需要十来只鸡配的极致的口腹之欲可能就要慢慢的失去了。在这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晴雯之死,是迎春婚后生活的凄苦,是香菱的不幸,也就是说,离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终局已经不远了。
    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创作,虽然他说写的只是“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但与这几个女子相关的是贾宝玉的一生,也是曹雪芹少年时的真实生活,青年时的颠沛流离和中年的辛酸怅惘,所以他用他一生的歌哭完成了这部旷世名作。在这部作品中,他依旧怀念他少年时的那段岁月,怀念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怀念陪伴他生命的那些女孩子们。但是,这些女孩子或许已经逝去,或许不知其所,所以曹雪芹才无比痛心,才要反复咏叹“三春”。而且,批书人脂砚斋应该是与曹雪芹共同度过那最美好岁月的人,至少他见证过曹雪芹所描写的美好岁月,并为此动容,所以才说“所叹者,三春也。”他和作者一样,为这三年时光叹息,为这三年里曾存在过的美好生命最美好明媚的年华叹息。所以他会“哭死”,因为这样的时光回不来了,这样美好的生命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咏叹中是在告诉读者,三个美好的春天,三个美好的年头弥足珍贵,它们的确想要争及第一年的胜景,可这样的机会对贾府,对美好的少女们都只有一次。三年过去,诸芳也要离去了,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而且是并不美满的归宿,死亡、远嫁、折磨或许是颠沛流离。所以,惜春才会看破,才会看到美好终会逝去,才会选择青灯古佛。三年的春光再也不会回来了,就像明月、梅花所营造的一个梦境,梦总有要醒的。梦醒的时候,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时候,就是所有繁华、美好、青春不在的时候,这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是曹雪芹生命的悲剧,是四大家族的悲剧,也是普天下女子的悲剧,但没有人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作为作者的曹雪芹,只能反复渲染,一再咏叹,可连呼吸都是痛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