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武”、“侠”与武侠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倪祥保 参加讨论

    “武侠”一词中“武”与“侠”的最初构型及表意,其实并没有直接而明显的关联,但两者后来的意义却因为趋同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且影响很大的名词。对这两字进行形义分析诠释,不仅对于更好地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文化”、“侠文化”及其融合,而且对于更好理解并创作真正富有中国特色的“武侠(功夫)”影视剧,都有很好的认知价值和积极影响。
    “武”字出现在甲骨文中,它的构型和现代汉语基本保持一致,就是在“戈”字左下方加一个“止”字。作为一个会意字,其基本意义是表示人持戈而行或持戈而立,与“戈”字左下方加一个“人”字的“戍”的表意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说基本一致。“戍”在上古的经典解释就用作动词 (《说文解字》:“戍,守边也。”),“武”则通常用作名词并与军人、军队、武力、兵器、打仗等意思相关 (如 《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
    正是由于“武”在上古时的意义既相对特定又比较宽泛,所以其文化内涵及解读就与“戍”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最为经典的要数《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相关论述:“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就是所谓“武有七德”,也是“止戈为武”著名典故的出处,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易·履》为什么将“武人为于大君”(依靠武力取得政权成为君王)视作“凶兆”。可见,中华民族很早就对使用武力具有非常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文字形态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侠”字就有了很多的相同之处,尤其在“禁暴”、“安民”方面更是高度一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