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水光潋滟江南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志宏 参加讨论

    江南阁依水而生,习习凉风里亭亭而立,粼粼波光中倒影重重,翩然成景。富庶而柔软的江南,阁之盛,灿若春明繁花,艳如夏日盛景,正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江南水路滔滔,陆路迢迢,游走其间,抬头见阁阁如锦,遥望远阁插云霄,悠悠然,飘飘然,令人心旷神怡。
    在江南,人们总爱把“阁”与“楼”相提并论,称作阁楼。家里的阁楼高居顶层,是与天齐的那一间。阁楼不敌夏天酷热,又难挡冬日寒风,故而不住人,多为藏物用。有时也合称楼阁,与亭台轩榭一起,构成江南的柔软风景线。
    由此不难发现,阁就是楼,楼即是阁。楼阁为一物。那楼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到《说文解字》里去找答案——楼,重屋也。也就是说,楼是叠起来的木屋,至少两层以上。古人住惯了低矮的茅屋,乍见叠床架屋般的楼阁,难免要心生“上与浮云齐”的高渺之感。
    江南阁与水有说不清、道不尽的因缘。亲水阁,依江河而建,如玉人照水,揽景于阁,融景于水。水阁依依,同心共唱一首柔美的江南曲。阁让水灵动,水令阁悠远,水阁相叠,站在楼阁上,就像乘坐幸福号邮轮那样,耳畔江风呼呼,“驶向”看不见的远方,“驶入”触摸不到的岁月深处。
    江南阁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镇水平天下。建阁祈安宁,修阁求太平。善良的人们期待水边阁能扼缚作恶的河妖,囚困连年不绝的水患。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布衣草民,无不视江南阁为圣严之神器。
    有水就有阁,这是江南惯例,也成了江南一景。江南三大名楼,屹立水边千百年,滋生万般风情。滕王阁建成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左依赣江,右枕抚河,在两水之间,历经浩劫风姿存,阅尽千年沧桑。215年,岳阳楼以阅兵台的姿容,挺立于洞庭湖西岸。迎湖风,送夕阳,在水边孤独地站立了几百年,直到唐代,中书令张说正式将之定名为岳阳楼。三国时,黄鹤楼就像花草树木那样自然地“生长”在武昌蛇山,北望浩浩长江,传承千年文脉。
    水催阁生,阁引人至。江南水边阁,历来为多情又多思的文人所热爱,成为他们狂欢的私人会所。
    滕王阁,青年才俊王勃南下交趾(今越南)偶然路过,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他在序文里描绘南昌美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这么不经意的一句,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诗行,都无出其右者。
    北宋庆历四年(1044),当朝大臣滕子京被贬岳州,郁抑之间,重修了岳阳楼。范仲淹为此写下《岳阳楼记》,结果名扬天下。文中“不为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等名句,历来广为传诵,长盛不衰。
    在唐代,黄鹤楼名声大作,只因后生崔颢写了一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传,大诗人李白到访黄鹤楼也想提笔赋诗,最后无奈作罢,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黯然离去。且不论这一传说的真伪,足见这首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的诗歌很受欢迎,连李白也要敬畏三分呢。
    阁是江南的远方。登高望远,美不胜收。江南阁上好风景,远山如黛,近水如带,山水相依处,民居和街市如画一般静卧,烟火不绝,红尘万丈。若要看得远,就得站得高,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江南阁,是提振精神的心灵家园。登临阁上,可忘却生活的烦恼,心胸为之阔远。江南阁,有人生的境界,更有哲学的美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