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克林顿讲述不厌其烦的总统隐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方都市报 原作角谷美智子编 参加讨论

    书名:MYLIFE
    作者:BillClinton
    出版社:AlfredA.Knopf.
    出版时间:2004年6月22日
    克林顿讲述了他那极为罕见的像过山车一样惊心动魄的个人故 事——一会儿是了不起的成就,一会儿是自作自受的灾难,一会儿又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东山再起——凡是畅销书必备的卖点,都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
    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不但善于滔滔雄辩和形象化思考,而且能够颇有心计地、令人不胜其烦地喋喋不休——读者翘首盼望已久的克林顿先生的自传《我的生活》(MyLife)就是一个明证。这本950多页的皇皇巨著空话连篇,拖沓沉闷,杂乱无章,令人昏昏欲睡。从读者、他自己以及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本书都像是一个大男人在唧唧歪歪歪歪唧唧。
    混乱拖沓的大杂烩
    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像极了克林顿先生的总统生涯——毫无章法,坐失良机,放纵散漫,不切实际。这部回忆录强调了克林顿在八年当政期间的种种威权,以及他所面临的过渡时期人们高度分化的困难局面。但由于该书缺乏重点和章法,克林顿没能够展现出他对不断增长的恐怖主义威胁的观察,以及巴以冲突的解决办法。
    不难理解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巨大的销量。克林顿先生看来有写作畅销读物的天赋——他的文笔不赖,博学,充满魅力,能够从一个政策制定者的角度阐述多种力量相互冲突的复杂的世界,既有冷战的思维方式,又能从新时代全球相互依赖的现实看待问题。在这些特点之外,还有他那极为罕见的像过山车一样惊心动魄的个人故事——一会儿是了不起的成就,一会儿是自作自受的灾难,一会儿又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东山再起——凡是畅销书必备的卖点,都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
    不过,丹·拉瑟在“60分钟时事杂志”节目中对克林顿进行采访时,已经将他的自传与南北战争时期的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的自传做了一番比较。后者无疑是最受美国读者欢迎的一本总统自传,《我的生活》与之相比,几乎没有那种经典名著般的坦率和历史的洞见。相反,它是一本简要记事的大杂烩:一部分是政策思路,一部分是个人忏悔,一部分是政治演说,一部分是总统的功绩。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草草写成,匆匆拼凑的。
    老实说,《我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克林顿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要写什么就写什么,简直乱极了。克林顿甚至写到他凌晨4时起床去看尼日利亚总统就职典礼的电视直播。这本书还没完没了地描写就餐、演说、跟选民打招呼以及感恩节放生火鸡等乏味的情节。有些情节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克林顿促成巴以和谈;但另一些情节就相当沉闷了——克林顿竟然引用了多年以前他在阿肯色州当州长时的某些政策辩论。抱怨联邦调查局在路易斯·弗雷掌权期间的过失之类的情节很有意思,可是写什么海地的巫毒崇拜和庞培(被维苏威火山灰埋掉的意大利古都)的遗址,就有点离题万里了。
    春秋笔法的自我辩护
    克林顿在书中承认他与莫尼卡·莱温斯基(MonicaLewinsky)的奸情是“不道德和愚蠢的”,但他用了比忏悔多得多的篇幅去抨击他的大克星独立检察官斯塔尔(KennethW.Starr)和媒体。他用了不少章节描述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恐怖主义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威胁,但没有清楚地说明他的政府迫使苏丹在1996年驱逐本·拉丹所造成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即拉丹逃到了阿富汗,行踪更加诡秘。克林顿还写到他在1998年下令用巡航导弹攻击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目标,以报复驻肯尼亚使馆遭炸弹袭击,但他没有提到正是这一举动让恐怖分子醒悟:美国是一个无能的庞然大物,只知道依赖低风险的高科技手段。
    克林顿如此春秋笔法,当然部分是因为他想为自己树碑立传,同时为他老婆希拉里(HillaryRodhamClinton)的政治生涯增加筹码(至少是不会破坏)。克林顿相当有说服力地描述了他的福利改革和减税计划的成功,可对于希拉里当时主管的卫生保健计划的失败却轻描淡写。对于学校改革和防止青少年吸烟这些令其政府后来备受抨击的问题,克林顿当然也是一笔带过。
    在与莱温斯基偷情的问题上,克林顿倒是主动承担了自己的应负之责。他坦白自己当初在这个问题上撒了谎,承认这些行为对家庭和自己的总统职位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是像他的老婆在其自传中所做的一样,克林顿又用了不少篇幅来攻击右翼政敌,指责他们在“白水门”、琼斯事件和总统弹劾案等问题上陷害他。最后,克林顿写到,使他们两口子“和好如初”的原因在于两人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和他们“反击右翼势力阴谋”的共同信念。
    不过,克林顿并没有让读者看到他和希拉里的关系有什么新希望,他只是简单地提到自己一直非常钦佩希拉里将理想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他还提到,希拉里当初对自己的求婚犹豫不决,因为她知道“和我结婚意味着在多个方面走高空钢丝”。
    克林顿在另外的章节中企图将他在总统弹劾案中的抗争描述成“跟我毕生反抗的势力最后一次大摊牌”,这个势力就是那些在南方坚持种族隔离的人,反对女权运动和同性恋权利的人,相信政府应该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的人。克林顿接着写到,他非常高兴自己“有很好的机会与这股势力最新的一批代表人物分庭抗礼”。
    熟悉却又陌生的表白
    克林顿自传中的不少情节其实早就为人所熟知了,总的来看,《我的生活》一书中所展现的自画像与公众早已熟悉的克林顿并无二致:不知疲倦、富有使命感、孩子气、做事专心、乐观向上。
    克林顿曾经说过,他将人的品性看做“一段旅程,而非终点”;在这部自传里,克林顿又将“成为一个好人”当做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其实,克林顿的成年自我的很多方面,在他高中时所写的一篇自传性文字中已经初见端倪。在那篇文章中,他写道:“我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笃信宗教,却又不大能肯定自己到底相信什么;渴望责任,却又企图逃避;热爱真理,却又时常向虚伪让步。”时下名人和非名人的传记层出不穷,类似的自我暴露并不鲜见,但仅仅因为克林顿先生曾经当过美国总统,他的这一番表白才会被认为有新闻价值。
    作为美国二战后生育高潮中出生的孩子,克林顿常常被视为他们那一代人中的“天之骄子”。那一代人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斗争和越战,能够心安理得地大说粗口,可是《我的生活》一书在“9·11”之后的今天读来,却让人感觉怪怪的,仿佛克林顿来自一个非常遥远、非常纯真的年代。
    在性和财产问题上撒谎,在“人品问题”上而非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先发制人的战争”上大搞党派斗争,对行为过失大搞心理分析,在小报上大张旗鼓地为染精裙吵吵嚷嚷,所有这一切十万火急的事件都像是来自另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遥远的银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