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雷克·博克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大学教学工作的边缘化,并非因为缺乏以教学为己任的教师,而是环境和政策导向使然。大学教师需要一个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安心教学的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重塑大学教育目标的工作便无从落实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侯定凯 近年来,大学依旧如精英教育时代那样,保持了几乎百分之百的毕业率,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大学已经对原来的教育目标和标准作出了妥协?不断膨胀的大学课程,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可以联系这些课程的内在逻辑——无论从知识逻辑,还是从实用逻辑的角度。在“一流大学”的政策和行动中,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大学特别是本科教育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话语。这是因为,我们缺乏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合适手段,当然更没有证明教育质量提高或下降的有力证据。而不探究教育目标这一根本问题,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和政策都是缺乏合法性基础的。 曾连续20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雷克·博克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从类型、性质和背景极端分化的美国高校体制中,提炼出了一组具有统领全局的大学目标,并且详细地分析了美国大学教育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这些目标包括:一是运用母语准确而优雅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是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四是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五是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素养。六是全球化素养。七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避免过分专业化带来的视野狭隘的倾向,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责。八是就业能力的培养。 从德雷克·博克的论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大学教育目标的启发。第一,大学教育目标不是预设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很大程度上,教育问题即是教育目标,现实可能性是确立教育目标的前提。第二,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教育目标不能靠教育内容拼盘化来实现,否则教育目标越完备,教育内容就越混乱。在这方面,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学生主要是从教学过程而不是从教学大纲中获得对特定知识的感知。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同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决定了教育目标最终的实现程度。第三,虽然“目标清单”本身是可变的,不同目标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但是只有真正将学生利益和社会福祉作为中心问题考虑的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方案。虽然大学教师的学术旨趣各异,但他们需要在学生成长问题上取得更多的协调和共识。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标的问题首先体现为教育价值观的问题。第四,从强调问责制的角度出发,大学自身和教育主管部门有义务定期根据设定的教育目标,评价和公布教育方面的实际产出,以利公众了解自己的教育投资是否物有所值。大学本身也需要通过更多的校本研究,反思和探索既定教育目标的最佳实现方法。 实践教书育人为本的思想,并不像强调科研功能那样需要庞大的投资。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种现象:那些资源相对缺乏、知名度不高的小型大学,反而比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更强调教学责任和教学改革。事实上,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并没有在本科教育方面落后于人,而是一直引领着本国甚至世界范围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我国,大学教学工作的边缘化,并非因为缺乏以教学为己任的教师,而是环境和政策导向使然。大学教师需要一个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安心教学的环境。没有这样的环境,重塑大学教育目标的工作便无从落实。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