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印度的语言之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书报刊博览 newdu 参加讨论

    
    恒河岸边的圣城瓦拉纳西。
    这是一桩非常有意思的文学事件,杜拉斯一生中在印度只逗留过二个小时,而且是在其十七岁的少女时期,后来,杜拉斯却因之而写了 一系列印度题材的小说,诸如《印度之歌》、《副领事》、《恒河的女人》等。杜拉斯的印度,其意义似乎已经远远超越于纯粹地理的概念,凸显的是语言的内质。因而,下意识地让我觉得印度是一个生长语言,或者说是需要语言复述的国度。最近,在阅读了西川写的《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一书后,使我对此有了更多的体味。
    触摸语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唱着,走着,我看到更多的风景,更多的人,同时,风景掠过,人掠过,记忆增加,瞬间便忘却。”西川就是以这样的语言姿态,开始了他的印度之旅。西川是一位诗人,语言是诗人的惟一工具,凸显的是语言内质的诗化和诗性,而诗人操持具象化的场景散文,折射更多的是语言光芒。西川在书中写到了灵修园的一座地下图书馆,切入的语言姿态是:“新德里有一片废墟,曾经是一座伟大的图书馆。据说那里曾藏有 24000件历代伟人们的珍贵手稿,但是一件也没有留下来。这就是‘毁灭’的含义。”精神财富的毁灭是人类最为惨重的毁灭,这是语言为我们下的定义,同时,也使所述具象得以自然虚化,这即是《游荡与闲谈》一书的基调和姿态。《游荡与闲谈》的另一个特点,全书是由片断(札记)组成的,一个片断即是一个诗人的事件抑或诗人眼里的有效场景,共有 177个片断(札记),均控制在五百字左右,首尾一致,显出耐心而内敛,读起来感觉有一种诗人式的诚挚,对语言的诚挚是诗人诗性的内质再现。西川不但是一位我喜欢的诗人,除了其诗,更让我关注的是其对海子的态度,特别是海子殉诗后的态度,西川编辑的《海子诗全编》,近千页漆黑的泣血诗句,令我同时敬畏海子和西川。
    走在新德里街头的西川同样令人敬畏。想像中会是一付很游荡的样子,抵肩的长发,戴宽边眼镜,身着牛仔裤上加休闲衫,在印度人眼里属于异类,纷纷投过迟缓、疑虑的目光。作为现实场景,在书中的摄影页中有多次闪亮出现。我注意到了西川躲在镜片背后的眼睛,是一种诗人身处异地的平和目光,更多注视的是印度的民间、贫民、底层的事物。书中有一幅题为《铁路上的孩子》,画面凸显四个印度男孩,坐在冰冷的铁轨上面,乌黑的肤色和头发,反衬出的是洁白的牙齿和投向世界的眼光,身上披着麻袋状的保暖物,面对一个中国诗人的镜头,露出的是底层小贫民的天真容颜,让我想起印度早年电影《流浪者》中的拉兹。
    印度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智慧像是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悬浮在印度街头,一不小心,便会击中你的要害。西川在印度街头经常遭遇智慧的袭击。西川认为,印度人使用智慧好像是中国人吐痰那们随便,即使是街头乞讨者也是如此。诗人被五六个小男孩围住,乞讨前用智慧先期铺垫:“天底下最重要的是友谊。”说此话时,定是盯着你手或身上的物品,接下来便会有下文:“看到这个礼物,我就会想起你”,而当乞讨者接过物品以后,嘴上会蹦出“这是我们友谊的象征。”当乞讨者想要中国硬币时,说的是:“我和我姐姐攒硬币,世界各国的我们都有,就是没有中国的。”乞讨者会掂着中国硬币说:“你们国家的硬币很轻呵。”诗人认为,印度街头乞讨者的乞讨过程,即是智慧交锋的过程,而在印度街头,就连擦皮鞋的鞋童也是用智慧在招揽外国人的生意。当擦鞋童眼睛盯着你的鞋子时,会掏出一本通信录,上面记满了各种顾客写下的擦鞋评语,有英语、德语、日语、荷兰语、丹麦语、意大利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这些各色洋文是谁写下的?为谁而写?鬼才知道,不过,这绝对是个充满智慧的印度鞋童,“他让全世界的人为他做广告”。
    智慧与信仰相关。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也是一个精神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人们空出巨大的场地用于冥思和祈祷,人们空出漫长的时间用于闲着。”在离现在一千年之前,我们的精神祖先唐玄奘、孙悟空、八戒、沙僧等曾在印度(天竺)取回了真经,可以说,印度是我们的精神西天抑或精神源头。西川在《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诗人的印度之行》一书,呈显浓密的宗教意味。西川在字里行间更是渗透出一种对印度宗教的敬畏之情,书中第三十个片断,专门写了座落于新德里的莲花寺(又名巴哈伊敬拜堂),它是世界上七座同类不同形的寺宇之一,与文字相配的是一幅“莲花寺”影像:一朵巨大的白色莲花,开放在天空之下。它似乎是在虔诚地邀请、召唤世俗世界的每一个子民,进入其中,静默祈祷、敬拜宇宙的造物主。据西川介绍:宽大的寺堂内并无供人参拜的偶像,只有深棕色的座椅非常安静地排列着,寺堂内虽人头攒动,但显得特别安静。人们须脱鞋进入,是为一条戒律。“路边草坪上仿佛堆满了鞋子的垃圾。”这是一门世界性的宗教。西川利用语言工具,向读者介绍巴哈乌拉是否也是得到了来自冥冥之中天国的神示?印度的语言之旅将读者带向圣净的远方……文/布谷
    (《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西川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