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茅善玉:以申沪之音 颂时代记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王珏刘启民 参加讨论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秋意正浓,北京舞台迎来了一支动人的上海之音。上海沪剧院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打造的重头戏《回望》,亮相北京长安大戏院,并展开全国巡演。在沪剧《回望》中,风衣墨镜的上海白领美娅,从江西苏区老根据地太外婆黄英的守墓人口中,缓缓回望80年前——祖先们燃尽生命烛照理想的革命岁月。《回望》不仅吸收了地域风格的曲调,而且在剧中注入了年轻的因子,让先烈后代与慷慨赴死的革命者隔空对话。
    “现代感是我们创作时考虑最多的东西,如何用现代手法讲好80年前的革命故事,让当下的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接纳这段尘封的长征岁月,沪剧必须要跟随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回望》的总监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
    在上世纪80年代便荣获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的茅善玉,在《红灯记》《石榴裙下》等剧目中,以圆润清新的嗓音、精湛细腻的表演博得众彩。1984年茅善玉首上央视春晚,一曲婉转的《太湖美》,让观众体味到了江南音乐的精妙。2016年猴年春节晚会,她又为全国观众奉献了沪剧经典名段《燕燕做媒》……地方戏曲如何表现重大题材,如何在扎根当地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是茅善玉思考最多的问题。
    近年来,茅善玉重新整理复排了《芦荡火种》《红灯记》等经典剧目,同时也带领团队,创排了纪念甲午海战120年新编历史剧《邓世昌》。“尽管沪剧是地方剧种,但敏感地反映时代、关注历史,这是上海这座城市赋予沪剧特有的艺术品质。”在茅善玉看来,邓世昌以身殉海的家国情,与时下国人的中国梦一脉相承。
    从2013年筹划《邓世昌》开始,茅善玉带领团队,吸收了话剧舞美、京剧念打等多种剧种的表现手段,创造了一出全新的战争题材沪剧。传统的沪剧题材以“西装旗袍”戏见长,茅善玉希望沪剧在选题上能够不局限在家长里短,而延伸到宏大的历史时局,直呈历史场景,一展时代浪潮,使沪剧拥有更高的文化品格与历史厚度。《邓世昌》于2014年首演,后展开巡演,每到一处,都引起了热烈反响。
    “一个剧种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突破。”茅善玉说,她很喜欢前辈们对沪剧“与时代同步,与城市同行”的定位,她想要传承的,正是沪剧敏感、迅疾地反映时代,永立历史潮头的传统。
    除了剧本、声腔、舞美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的求新求变,茅善玉知道,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传播。茅善玉刚接下上海沪剧院院长担子的时候,剧院的演员少,20人以上的戏都不能排。“2005年的招生,总共就只有100多人报考,这些人里面有很多甚至连上海方言都不会。”那时她便意识到,青年传承人对沪剧是多么重要。从最基本的方言开始教起,茅善玉将培养接班人作为剧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上海沪剧院不但邀请最优秀的沪剧艺术家收徒,还请来了其它剧种的艺术家、各大院校的戏曲理论家给年轻人定期开课。“我们还成立了青年演出团,近5年来,孩子们已经排演了7部大戏,有传统沪剧,也有新编剧目,孩子们要成为新的接棒人,不仅需要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练习,更需要舞台演出的历练。”《邓世昌》让年轻演员勇挑大梁,《回望》的主演则是崭露头角的90后沪剧新人,正是在一部部剧目历练中,青年演员迅速成长成熟。除此之外, 茅善玉还联合民营剧团,连续举办沪剧艺术节,让沪剧下社区、入园区、进广场,激发观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扩大沪剧的观众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场及时雨。”现场聆听了讲话的茅善玉激动地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戏曲工作者自信心不断增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我们要抓住眼下戏曲发展的大好时机。
    端庄雅致的一身红袍,温柔暖人的细腻唱腔,茅善玉为年轻演员甘当绿叶,为沪剧艺术倾尽心力。舞台上的她,扮相依旧美丽、声腔依旧可人,时间给予她的,是对艺术生命的不断打磨,是对沪剧艺术的坚定和信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