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脉望馆书目》是明代常熟大藏书家赵琦美的藏书目录。该文先介绍赵琦美及其家世,再考证目录成书时间,考察书目的编撰情况,最后对书目的著录情况和分类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其文献学价值。 [关键词]脉望馆书目;藏书;考证 中国古代的私家藏书文化源远流长,至明清时达到鼎盛,而江浙地区自古乃文化兴盛之地,藏书家辈出。 位于吴中腹地的常熟,私家藏书在江浙地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私家藏书史上极负盛名之地。吴晗曾称赞:“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1]试以明清为例,常熟一地产生过许多著名藏书家,如钱谦益、钱曾、毛晋、瞿绍基等。曾有学者对吴中藏书家的特点进行过概括总结,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数量多,指吴中藏书家的人数居全国之首;二是历史长,通常晚唐五代创设雕版业后,民间始多庋藏,然吴地早在西晋时已有大藏书家产生,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三是质量高,指吴中藏书家藏书量多且质高,尤多宋元刻本;四是影响大,甚至出现了许多固定名称,如“毛刻”“黄跋”“顾校”等。[2] 在常熟众多的藏书家中,明代大藏书家赵琦美及其《脉望馆书目》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 1 家世 脉望馆主人赵琦美,与父亲赵文毅公用贤都是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常熟的大藏书家,赵琦美正史无传,其为后人所知、所重,皆因藏书之故,但他的父亲赵用贤却是万历时有名的诤臣,《明史》有《赵用贤传》,琦美是他的长子。 赵用贤,字汝师,常熟人。父承谦,广东参议。用贤举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因抗疏时相张居正父丧夺情,遭廷杖除名。居正死之明年复官。家居四年卒,天启初,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毅。[3]6000《明史》本传在述及他遭廷杖时言道:“……肉溃落如掌,其妻腊而藏之。”若干年后,用贤孙士春又因抗疏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而遭贬官,“祖孙并以攻执政夺情斥,士论重之”。[3]6002赵氏家风如此!用贤性喜读书、藏书,撰有《赵定宇书目》,据书目所载,藏书达到3 300余种。也曾刊刻有数种图书,如《五经》《管子》《韩非子》《玉海》等。用贤有子四人,长子琦美,次为祖美、隆美、玄美。其中琦美继承了父亲的藏书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 赵琦美,原名开美,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因身为长子,故又称天水长公,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于天启四年(1624),以父荫补官太仆丞,迁刑部郎中。《重修常昭合志》中有详传: 赵琦美,字元度,文毅公子。天性颖发,博闻强记。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生平损衣削食,假书缮写,朱黄雠校,欲见诸实用。得善本,往往文毅公序而琦美刊之。其题跋自署清常道人。有藏书之室曰脉望馆。官太仆丞时,尝解马出关,周览博访,上书奏条方略,随例报闻。遂以使事归里。著有《洪武圣政记》《伪吴杂记》《容台小草》《脉望馆书目》。子士震,官徐州卫经历。[4] 钱谦益曾言赵琦美“欲网罗古今载籍,甲乙铨次,以待后之学者……穷老尽气,好之之笃挚,与读之之专勤,盖近古所未有也”。[5]1536可知其爱书之深,藏书之巨。《脉望馆书目》便是赵琦美的藏书目录,不论从编目结构还是藏书特点上,都有独特之处。 2 《脉望馆书目》 2.1 成书时间考证 《脉望馆书目》(以下简称《脉目》)的具体成书时间尚未得知。 郑振铎先生在《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一文中,疑脉望馆书目为后来所编[6]328,理由是多至六十册的《古今杂剧》竟未见著录,《脉目》中的词曲却寥寥无几。 在这一点上,笔者有自己的想法。书目末尾跋文中言道:“(书目)有注大官人、二官人者,……观此则是目当出于赵氏门仆之手。”[7]1008而且琦美死后,藏书尽归钱谦益[5]1536,书目由后人编写的可能性不大,当是琦美生前由仆人所录。而且,郑振铎先生根据赵琦美的跋语判断,《古今杂剧》抄校活动当开始于万历四十二年的冬天,此后的三年(至万历四十五年)他也时时在抄在校,这些剧本的抄校至少占据了他三年以上的时间。[6]350这样的巨著,《脉目》中不见载录,应是《脉目》写成于前,而当时杂剧尚未抄校完成。更为直接的证据,就是在书目末尾还附有万历四十六年的《续增书目》,既有续增,则说明正文的目录更作于万历四十六年以前,那么,可以肯定《脉目》的成书时间至少应在这之前。 2.2 编目结构 《脉目》开篇有一总目,名曰“脉望馆书橱字号总目”。 从中可以看出,书目总体编排方法仍是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但具体则采用千字文总领各细部,从“天字号”至“调字号”,共分为三十一个细部,每个字号后面都详细写明收藏的具体橱柜方位,所藏书的种类,以便查找。例如“天字号”一栏写着: 天字号经后书房西间朝西大厨 经书总类易经尚书毛诗 而地字号则写着: 地字号经后书房西间朝西红厨 春秋左传礼记周礼仪礼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 总目之后,便是正式书目。在具体编排上,首先写字号,接着是该类书所属四部分类的总称,再下来便是每本藏书的详细情况了。《脉目》对每本藏书的介绍比较简略,一般包括书名和所藏册数两部分,并无题解,有时会在书名下作一备注,如“天字号”下有: 诗演义二本下本在海盐吴家 另外,由于“余字号”收录的都是“不全旧宋元板书”,故每本书下都会注有该书缺损的详细情况,这与其他字号的情况不同。在书目末尾还附有万历四十六年的《续增书目》。 2.3 藏书内容及特点 《脉目》记录藏书达4 900多种,2万余册,可谓藏收甚丰。 仔细研究藏书内容会发现,赵琦美藏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所藏书籍内容极其广泛,经类自不必说,史类中就包括收藏量巨大的正史、杂史、职官、起居注、史评、传记和方志等,以下就书目中一些特色收藏作一概括介绍。 2.3.1 在“宇字号”史部下收有“伪史霸史” 。此部中收录了包括《大金国志》《华阳国志》《临安平夷始末》在内的二十四种书籍。开辟“伪史霸史”一目在同时代的书目中似乎较为少见。 2.3.2 “洪字号”下收录了“外国诸夷志”,共十五种书籍,范围涉及安南、琉球、北虏、百夷、日本和朝鲜等地区。钱谦益在《刑部侍郎赵君墓表》中曾有一段记载: 神宗之末年,建州夷躏我辽左,赵君官太仆寺丞,有解马之役。匹马出山海关,周览扼塞要害,遇废将老卒,从容访问我所以败夷所以胜者,感激挥涕,慨然奋臂出其间。归而上书于朝,条上方略。……仅如例报闻而已。君自此默然不自得。以使事归里……[5]1536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琦美并非死读书、为藏书而藏书之人,他心怀国家安危,关注时事,对大明朝周边环境曾做过实地考察,十分熟悉,也希望能有所作为,但无奈未得采纳,只得黯然归里。因此,书目中所收之外夷诸志,实是赵琦美有心收藏。由此也可窥见其胸怀之一角。 2.3.3 比较有特点的是书目中还有仙、道、医、卜、术数、奇门、历法等门类书籍,这一部分在其藏书中也占有相当的数量,主要收藏在“张字号”中。除书籍外,书目中还收有字画、碑帖、古玩杂物等类。其中有些是赵琦美与弟际美(字文度)共同收藏的。 2.3.4 在“暑字号”中收有“大西人著述”,实际上就是西方传教士的著译书籍,有《泰西水法》《天主教要》《几何原本》等九种,来新夏先生在他的论文中也曾提到这一点,并认为“这在当时是值得注意的内容”[8]。收藏传教士译著,这在同时代的藏书家中也较为少见,可以说赵琦美的书籍涉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的心胸与识见。 2.3.5 “荒字号”下本是史部,录有圣制、经济和六部相关文献,但就在这一目下还附有词和杨升庵集。这本是稍显混乱的编目,但考虑到实际中存放藏书的问题,这一点就不多讨论。实际上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杨升庵集”。 杨升庵,本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史》有本传。[3]5081—5083明弘治元年(1488)生于京城,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仪”事件触怒皇帝,被谪云南永昌卫,终身不赦。嘉靖三十八年,客死云南,年七十二。杨升庵刚正立朝,气节高尚,在学术上,又是明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涉及史、诗、词、文、曲、剧、韵、医等各方面,《明史》评价其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赵定宇书目》中也有收藏杨升庵著作数种,《脉目》中收录杨升庵著作更达五十六种之多,并专立“杨升庵集”一目,可见赵氏父子对杨慎推崇之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赵氏父子的道德取向和文化旨趣。 2.3.6 赵琦美的阅读范围极广,他不仅关注正统的经史著作,而且也把目光伸向了曲、剧等俗文学,前面提到的《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虽未著入《脉目》,但事实证明最初确实是赵琦美抄校并收藏。他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3.7 《脉目》最为后人所注意的是其首创“不全旧宋元板书”目录,这些珍惜古籍占据了从“余字号”到“律字号”的四个书橱,收藏数量巨大,并在备注中详载其缺损情况,用孙毓修的话说就是“实开近世著录残宋元本之先例”[7]。 [参考文献] [1] 吴晗.江苏藏书家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1:4 [2] 曹培根.书乡漫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30 [3]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清)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重修常昭合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2217 [5] (清)钱谦益撰.牧斋初学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6] 郑振铎.西谛书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 孙毓修.脉望馆书目附跋[M]//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0 [8] 来新夏.常熟藏书首脉望[J].江苏地方志,1998(1):56—57 [作者简介]郑爽(1984—),女,暨南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广州图书馆,研究方向为明清历史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