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抗战牵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王树增谈《抗日战争》创作(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易明 参加讨论

    
    突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我有一句话,我从来不拿党派之争的观点看待这场战争。谁拿这种观点去看,就对不起我们的先人,是小肚鸡肠。”王树增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如果我们对这场惨烈的抗日战争的表述和认知过于狭隘的话,对那些倒在战壕里的年轻生命就是不公平的。这场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阶层、所有的党派,甚至所有的国际力量,还有那些散落在世界每个角落的华侨。这场战争牵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解释这场战争的结局。
    近年来,王树增觉得国内对于抗日战争的看法越来越理性、客观。他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智慧,因为赞扬别人不等于贬低自己。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历史,实际上是树立自己的人格形象。他说,写抗日战争,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永远不会犯错,永远是正义的。他现在给读者提供的是比较公允的立场,比如在作品中很少用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这样的词。这是因为,这样的词在抗日战争中并不存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军队的称呼有几个:从日方来讲,是中国军队;英美叫华军;汪伪政权建立后,日军对中国军队的称呼变成两个,一个是南京军或者政府军,实际就是伪军,另一个是重庆军,指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军。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之后,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是在中央政府统辖下的编制中的一支。共产党军队这一称呼,在抗日战争中日军都不这么强调,现在更不必特别强调。
    尽可能靠近读者的心
    《抗日战争》是王树增战争系列的最后一部。在谈到为什么把《抗日战争》放到最后来写时,王树增说,没有其他理由,就是太难写了。
    第一个难度,史料之浩瀚令人难以想象。搜集整理工作已经远远超出5年,20多年以来他一直关注整个战争系列所有的档案史料。相比其他作品而言,《抗日战争》在史料的查证、收集、采访和运用上的难度最大。实际上,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我们这么多年来对这场战争的档案的整理留存以及口述历史的留存等等都做得不够。王树增感叹,我们遗忘的太多了,对那些在这场战争当中为这个民族而倒下的人不公平,对这段历史也不公平。
    第二个难度,在搜集资料时,王树增还发现一个问题,东方人治史不严谨,虚妄的太多,可信度不高。很多历史表述,判断比较多,数据一看就是离谱的,普通读者看不出来,但研究者看深了看多了就知道这是离谱的。所以必须去做很多去伪存真的工作,这个工作是让王树增耗费时间最多的。
    第三个难度,在认知上也有不小的问题。王树增坦率地讲,至少他脑子里现在对抗日战争的认知和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他说,毋庸讳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抗战史的表述实际上是有过偏颇的,这种偏颇也造成了今天广大的中国读者对抗日战争的某些认识往往形成舆论的焦点和热点。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话题、舆论话题,至今还在热议不衰。王树增说:“不敢说《抗日战争》回应了读者的疑点,但我知道读者心里在想什么,我尽可能地靠近他们的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