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抗战牵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王树增谈《抗日战争》创作(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易明 参加讨论

    写出不屈的民族性格
    有人曾问王树增,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有那么多军事研究专家,你凭什么写战争?王树增回答:“我不是军事学家,不是历史学家,也算不上学者,充其量就是一个作家,从事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我的作品,包括战争系列和近代史系列,实际上是写一个民族的心灵史。《长征》写永不言败,《解放战争》写人民的力量。《抗日战争》则是写不屈的民族性格,思考民族之所以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何在。 ”
    在王树增看来,抗日战争对于中国来讲过于残酷、过于不公平。这是两个国力、军力十分不对称的国家之间战争,和后来苏德发生的战争完全不一样。当时中国军队唱的歌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处于冷兵器时代。但是日军是什么?日军是航空母舰时代。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工业,少量的民族工业非常可怜,是落后的农业国,天灾人祸频发,农业生产力低下。再看看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从民国初延续下来的军阀混战形成了中国当时独特的政治体制和军事体制,中央只能管一小块,蒋介石从来不是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时所谓的中国军队,包括有几辆坦克的中央军在内,都缺少现代战争观念。于是,从卢沟桥事变到第二次淞沪会战,日军作战指挥部战役规划参谋的计算方式是1∶10,也就是日军的一个师团,至少可以对付中国10个师以上,甚至更多,伤亡比例也可以这样计算。
    写抗日战争,王树增并不只是简单地记录战争的过程,而是努力写出一种精神。比如,用大量篇幅写到了高校的转移。当侵略者到来时,那些高校师生不愿意以顺民的身份在沦陷区安放书桌,所以,即使有些教授年岁都很大了,宁可步行一两年也要到后方去,难道这些师生们不是英雄好汉吗?王树增觉得这些人让他肃然起敬。多少教授和青年孩子就死在了半路,生病、挨饿、被轰炸,而且还扛着仪器,带着实验室的设备。书中写到华东的一个农学院转移,很多师生死于路上,用于教学的两头奶牛却活了下来,因为它们是实验用品,荷兰最好的种牛,这些师生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它们。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书中,王树增专章谈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问题。王树增说,“中流砥柱”这4个字,现在也是社会舆论争论的焦点。他个人认为,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主要论据不是军事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这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当时中国一盘散沙,共产党人愿意抛弃前嫌,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仅仅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为什么?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党派之争是国共之争,国共是两个死对头,但一旦面对强敌、要亡国灭种之时,共产党一方能够站出来公开说服从国民政府领导,服从民族命运这个大趋势,这对各路军阀和各路小党派能起到很强的引领作用。没有万众一心,抗日战争打不下去。因此,怎么高度评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造和建立都不为过。
    第二个理由,《论持久战》是保证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性战略思维。王树增说,我们现在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依然会佩服这位伟人的战略思想。它用毛氏文风叙述了战争的进程以及每个阶段的对策,被历史证明精确无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蒋介石案头有这本书,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案头也都有这本书。
    第三个理由,就是广阔的敌后根据地的建立。王树增指出,论述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偏重哪一个战场都没有办法解释战争的进程,二者废其一,就等于砍掉一条腿。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绝不是这个样子,敌后战场始终牵制着日本几十万的部队,虽然最后的日军部队已不是精锐,全是丙级兵团。日军主力兵团在哪里?不在正面战场上,而是跑到缅甸和太平洋战场去了,守硫磺岛去了。我们的敌后战场牵扯日军的兵力没低过40万,这个日本档案有记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