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我最好的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解放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从早年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到后来的海派文学,王安忆在各个时期均有佳作问世,其代表作《长恨歌》更被奉为海派文学经典。日前,王安忆走进SMG艺术人文频道《可凡倾听》,畅谈那些和写作有关的事。
    王安忆的母亲是著名作家茹志鹃。1956年,茹志鹃的小说处女作《百合花》发表,因为用清新、俊逸的笔触来描写战争,被一些人认为“缺乏阳刚之气”,再加上丈夫归国华侨王啸平被划为“右派”,一时间受到口诛笔伐。这时,茅盾先生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用两千多字篇幅,高度评价茹志鹃的《百合花》。两人素昧平生,茅盾的仗义执言,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青年的命运,也改变了其家人的命运。对此,王安忆直言:茅盾先生不仅慧眼识珠,“更是一种勇敢”。因为在那个特殊状态下,茅盾先生能指出《百合花》的价值,对当时整个文风都很有影响。“他使我母亲有自信当一个作家,似乎我们一家有了一个合法身份。”
    出生在南京,一岁随母亲定居上海,16岁插队落户远走他乡,8年后回归这座城市,王安忆成为海派文化代言人。上海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95年,她发表代表作《长恨歌》。此后十多年间被电影、电视剧、话剧轮番演绎。王安忆对弄堂女儿王琦瑶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市井百态、家长里短入木三分的描绘,来自于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刻体察。王安忆说,小时候就住在淮海路思南路附近,对淮海路有着特殊感情与理解,“真正的流行、时尚都在这条路上,一个女孩子生活在这个地方,如果对时尚、潮流、物质没有抵抗力,就会很痛苦。我的抵抗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不过,王安忆认为,《长恨歌》不是她最好的作品,“面对上海这么一个写作材料,我是有些遗憾的……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太短,物质太多,人也因此变得不够浪漫。”她甚至希望“用上海的材料来制造一个不是上海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她之后又写了 《上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