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蟠虺》刘醒龙著 ■受访人:刘醒龙(作家) □采访人:夜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曾荣获中国两项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醒龙近期推出最新长篇小说《蟠虺》,这部33万余字的作品讲述了一尊国之重器“曾侯乙尊盘”引发无数野心者相互争夺的故事,更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名利和欲望面前,在各种纠结中是如何坚守内心底线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近日对刘醒龙进行了专访,听听这位勤奋且有风骨的作家如何看待他的创作和他眼中的文学。 关于作品 文学一定要成为政治的品格向导 □您的创作多以乡土乡村为主题,此次《蟠虺》是您从乡村进入城市话语。请问以后的创作都要写城市题材了吗? ■写作中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对作家来说,是二选一,还是二选二,都不是什么问题。影响作家的关键是内在情怀,与肉身所处的一切物质无关。那些缺少情怀的行尸走肉,放在哪里也不会有文学机缘出现。 □作为一个稳健创作的作家,虚构作品依旧是创作的第一选择吗?您现在对什么样的题材感兴趣? ■文学的独立性在虚构,只不过这种虚构是艺术意义上的。在质感上,虚构的文学其真实性总是大于局部的生活真实。不管是文字的,还是口语的,所有试图进入生活本身、人生本身的叙事方式都存在虚构。叙事是一把尺子,尺子的长度是有限的,生活与人生是无限的,想要知道生活本身有多长,想要了解人生的长度,唯有在尺子量得某些基本尺寸后,再通过虚构才能达到。 □关于《蟠虺》,您在创作手记中写道,细节的叙述是小说的核心机密。您说的是这本小说,还是所有的小说? ■细节是天下小说的共同秘密。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丢弃细节就是丢弃小说。叙事艺术的关键不是故事,而是充填故事框架的细节。故事是梅树的树干,细节则是梅树上一年当中只开放几天的灿烂花朵。赏梅其实是在赏花。 □我觉得您是一个有风骨的作家,但坦率地说,您的小说离政治太近了。您怎么看? ■与政治在某些方面交集是文学的魅力之一。这些年人们下意识地想将文学与政治作彻底切割,原因在于某些写作者的骨头太软。如果人活得都像《蟠虺》中的曾本之、马跃之、郝文章,不仅是政治,整个社会生活都会变得有诗意和更浪漫。文学与政治交集时,一定不要受到政治的摆布,相反,文学一定要成为政治的品格向导。 □《蟠虺》中有很多悬而未决的伏笔,您会再写点什么,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吗? ■写完《蟠虺》自己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过很难说会不会再作补充,这也要看相关小说资源是否足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