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王国平:我在南怀瑾身边的所见所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钟永新 参加讨论

    
    图为南怀瑾老师与王国平先生2011年9月2日在太湖大学堂的合影 (受访者提供)
    “见师就拜、逢人就学”至关重要
    记者:您在2011年写过一篇《南怀瑾:一个文人必须到过四川,一生才不会有遗憾》,对话精彩,记录详实,请问南怀瑾老师为何与四川有如此之深的情感渊源?蜀中的交往经历对南怀瑾文化思想的形成有何具体影响?
    王国平:南师对四川非常有感情,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一般地域情结,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刻入南师的骨子,融入南师的灵魂。我记得有次大家一起吃饭,南师回忆时又说起四川的好,有同学就打趣说:“老师对其他地方有好评,也有批评,惟独对四川,一直在说四川的好。”
    这也许是跟南师早年的经历有关。1937年5月,南师怀揣着学习“剑仙”的梦想来到四川,至1947年离川,寓居四川达10年之久。这十年,南师在川生活可用八个字来形容“颠沛流离、多彩多姿。”
    抗战时期,南师有段时间是颠簸流离,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他寄住在一个庙子里,庙里的和尚钱吉是四川彭州人,出家前很有才华,出家后钱吉的母亲就在寺庙里服侍他。南师寄住在庙里时得到这对母子的赠饭,所以南师一直很感谢这对母子,还为他们写了诗。
    “多彩多姿”是南师特有的机缘所造成的。他18岁入川,当时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云集了大量全国文化界人士,用他的话说,本来他只能仰视的大学者大作家大文人,现在都可以有机会做朋友了。
    此外也为他的学习求知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比如很多入川避难的人带来了很多经书与资料。他在灵岩寺时,燕京大学的著名教授郭本道把燕大图书馆的全套线装《道藏》搬到这里,南师曾回忆说“原来我看不到《道藏》,这次看到了,平时我们哪有机会看到那么多书啊!”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这种机缘,所以南师描述他在四川是“见师就拜,逢人就学”,这决定了他在四川的学习经历对他一生治学是至关重要的。
    南师在川的各般经历则是“多彩多姿”的优美注脚。1939年秋,南师自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这个队伍里有土匪、军阀和募兵,南老师也确实有这种才华,但他很快就警醒了,认为这条路不可为之,就放弃兵权,挂印而去。
    其后,他在军校兼修并任教官。期间,还曾在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每逢假日,芒鞋竹杖遍游蜀中名山大川,拜师访友,终于1942年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寺结识一代禅门宗匠袁焕仙,成为“维摩精舍”首座弟子……
    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有感情,实际上是对这个地方的人有感情。四川人的热情好客和关心帮助深深影响感染了南怀瑾,他在四川得到过很多人的照顾,比如钱吉、李宗吾、袁焕仙、传西法师、张怀恕等,所以南师经常说:“四川人非常讲义气,真痛快、真义气、真耿直,讲的袍哥大爷,讲的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怄气。四川人说话爱骂人,但是你骂他,他也会不生气。”我觉得,“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怄气”是四川人好客的最高境界,南师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怎能忘记四川?怎会忘记四川?
    四川对南师的生活方式影响也很大。语言方面,他讲话时,经常听到四川方言从他的嘴里脱口而出,如“摆龙门阵”“格老子”“冲壳子”“龟儿子”“哥子”等。到了晚年,南师还能清楚记得四川抬滑竿的师傅报告路况的情形,如前面的师傅报一声:“天上一个亮。”后面的就说:“地下有个水凼凼。”意思就说前面路上有个水坑。
    再比如饮食,十年在川生活,南师喜欢上了川菜,可谓“情有独钟”。他讲过,四川人好客、会吃。那时,有很多老朋友住在四川乡下。南师去看他们,主人就从鸡圈里逮只鸡,到鱼塘里抓条鱼,到田边地角摘豆荚、拔青菜、在磨子上推豆花……一会儿工夫就可以弄出一桌非常可口的饭菜来。南师晚年经常念叨的川菜有“熬(回)锅肉”“麻婆豆腐”“麻辣鸡丝”“豆瓣鲫鱼”“咸烧白”……他多次说过:“你们不知道,四川菜那个好吃哦,这么多年了,我很想念川菜,那个吃起来才叫过瘾哦!”我也曾为南师做过一次川菜,南师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夸奖说:“今天这顿饭真是吃的太过瘾啦,好吃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当然,南师情系四川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他还会唱川戏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