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耆宿翰墨,妙笔传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北京青年报 20 参加讨论

    


    《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 郑有慧 编 中华书局 2015年9月
    ◎鱼丽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笔墨纸砚逐渐淡出公众生活,手书、手迹、信札,宛然成为稀罕之物。《郑逸梅友朋书札手迹》一书首发的当日,朵云轩展出了部分手札。泛黄宣纸,暗淡绫色,那些手札在玻璃柜里像是被供奉了起来,令人有沧桑之感。
    郑逸梅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自1913年起,他就在报刊发表文字,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成就一段文坛佳话。这位掌故大家,仅靠“补白”补出一片天地,一片趣味,老一辈读书人对学问艺事的虔诚之情,确是可佩。郑逸梅先生所居之处可谓是陋室,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博雅伟望的他,在那里开拓了一片精神小桃源。他于陋室里,与渊博广洽、德高望重的友人借一款典雅笺纸,互通心声,倾吐肺腑,并记录历史细节,显露文人性情。他又是个有心人,把当年的文中暗香、纸上墨痕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使曾经牵动读者的文采风流不至于一泻流散。因而这些文人耆宿的信札,虽仅只是吉光片羽,但仍是弥足珍贵。
    书内收一百六十余位文史大家,展示了先生交往的丰富多样性。俞平伯、周汝昌、叶圣陶、夏承焘、王遽常、林散之、徐孝穆、赵景深、冯英子、端木蕻良、徐邦达……隔着纸页遥遥相望,耆宿翰墨,妙笔传香。在崇尚电脑键盘的网络时代,这些以毛笔为主要元素的信札,格调高古,情采深蕴,很是好看。仅是一纸信函也写得那么讲究,字里行间透着学者的修养才情,片言只语洋溢着文人的精神风尚,突显出那一代文化人的风骨。
    艺林散叶也生花,其中的文史信息较为丰富。即使《附编》中所列那些旧藏明清近人如董其昌、赵之谦、翁同龢、吴大澂、叶昌炽、陈三立等人之书札、诗笺,也可以让人收获颇多。那一张张令人有惊艳之感的字纸,映现出的不仅是笺纸的优美,书法的精湛,绘画的精雅,更有生活中的波澜,书写者的情感,绘画者的才情,甚至可以感受到前人留下的体温。书中收藏的多是渊博广洽、德高望重的耆宿。但也有一些以书法、绘画、影视名世的才性韵致女性。如丰一吟、吴青霞、周练霞、王映霞、徐琴芳等,虽不多,但墨笔淡页,彩纸花笺,得闲时手持一书,品评揣摩,个中滋味,如鱼饮水。
    小小尺牍,富于时间与空间的厚重感,从中可见珍贵史料,所言不虚。如张伯驹的一函片纸闲墨,百余字,却细细说明了《春游琐谈》一书原为七集,却因“文革”而只有六集的事由;又谈京剧的《红毹纪梦诗注》由香港出版,已售完,拟再版等文讯,也可见丛碧先生当年书籍出版、再版的情状。再如王映霞一函,里面有“郁之手迹,我素未保存,书信九十四封,全由林艾园同志送往国家保存矣”一句,可以窥见她对郁达夫情绪之一种。
    泛黄的信笺原本就是一件雅物,可以看出写信人的性情以及审美取向,阅读墨下纸笺,又获知他们的际遇沉浮、思想抱负。这些书札手迹,唤醒的不仅仅是文化记忆,还有需要直面的文人处境。这样朴素盎然的文人品味,真要肚子里养了墨水才悟得清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